第205章 716(1 / 2)

  更何况,当他已先后被海州客居与辽东督学开拓了眼界后,在目睹这秋风浩荡、封禅于泰山的场面时,他已能并不只用一个年仅十五岁少年人的眼光去品评今日。

  杨炯调侃说他王勃擅长于辞赋,就如同前汉司马相如为汉武帝写封禅赋一般,最适合在这样的场合之下为帝王歌功颂德,可对王勃来说,他此刻所想所思,都是因这场对于大多数文人无缘得见的封禅大典而来。那是随心之作!

  ……

  “高祖武皇帝以黄旗问罪,杖金策以劳华夷;太宗文皇帝以朱翟承天,穆玉衡而正区宇。皇上缵乾坤之令业,奉文武之重光……”①

  “这与当年那篇洛阳献俘礼后所写也并无多少不同吧?”李治朝着送来这篇《麟德封禅颂》看了片刻,朝着李清月问道。

  她面色从容地答道:“总要因循旧礼,上溯先祖的。阿耶不如往下看看,我觉得这篇赋文能给您一番惊喜的。”

  李治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对于王勃的文笔他确实喜欢,这个少年人也确有一番常人所不能及的天赋,但在今日,沿途为他献上赋文以记这泰山封禅之事的并不在少数,其中还不乏早年间为太子修编《瑶山玉彩》、以文学功底著称之人,王勃能否从中脱颖而出,谁也不敢直接下个定论。

  李治重新低头就见,这一手略显恣意的笔墨之下流淌出了这样的文字——

  “且夫纬武经文,宏业也;含幽育明,至诚也;混齐六合,大功也;规模百代,昌数也。故能袭九空而宁庶物,划千里而统诸侯。”②

  李治眉峰微动。

  好漂亮的一笔功绩综述!

  经略文武、纵横捭阖的功绩,正指向李唐伟业昌盛。

  这一个“袭”一个“划”字,顿时将此前的陈旧套路给破除了开来。

  李治一边看一边近乎本能地将其诵读出声:

  “……八神齐飨,停旒太史之宫。六辩同和,驻跸华胥之野。

  文物隐地,声名动天,乐繁九俗,礼盛三古。

  于是有登太山而会神祗,御元坛而表天地……”①

  “安定,”李治停住了诵读,忽然朝着李清月说道,“将此人喊来,我要他再为我写些东西。”

  这可能是对王勃来说最为辉煌的时刻了。

  在安定公主将他的辞赋举荐于陛下面前后,刚刚经历了泰山封禅,正在最为兴致勃勃之时的李治将他邀请到了身边,让身旁的宫人为其研磨递纸,直到他将沿途的种种景象都给尽数勾勒在笔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