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23(1 / 2)

转眼就到了中平二年的三月初,这是般阳堡和黑旺堡最繁忙的季节,一边忙着春耕,一边还要建设家园,而对于建设家园的首要材料,孙青川想到的是水泥,烧水泥也倒容易,黑旺堡附近的资源足够了,两边的山上全是石灰石,前世专业名叫碳酸钙,而黏土更是遍地都是,最后加上炼铁的炉渣,这废渣主要是石灰粉和硫化物的化合物,烧出简易的水泥自然是没有问题了。

炼铁高炉的废气导流出来,通过水中过滤,溶解到水里形成硫酸,排出的废气中过滤出的co则重新添加到高炉中,进一步提高了高炉的温度。而硫酸和石灰石又能生成石膏,细腻的部分给张仲景送去了,而剩下的粗石膏又是烧水泥的好材料。

第一炉水泥烧出来后,孙青川做了浇水实验,测量了硬度,和前世小厂生产的水泥质量大差不差,当前使用足矣。

第一批水泥最先用到采矿场和炼铁高炉的路面,独轮小车跑在平整、光滑的路面上面,劳工们跑起来都觉得轻快了。孙青川让诸葛亮设计的四轮马车也顺利上路了,车斗的连接采用了类似拖拉机的悬挂结构,转向更加灵活,而前世的弹簧钢让马车的减震也更好,完全没有颠簸的感觉。用来辅助高炉的设备,手拉滑轮起动机这类的工具,诸葛亮也在孙青川的图纸下,一一攻克,现在的黑旺堡的炼铁已经达到了半自动化的水平了,进一步提高了钢铁产量。

此时房屋的建设也比较顺利,屋内屋外的硬化也正好用到了水泥,院子和门前的道路,是采用了水泥、沙子、石子组成的混合水泥浆,这样铺出的路来更加坚固,孙青川让他们铺成四指厚就行,此时没有超载,四指厚的水泥路完全够用了,房间内又在顶层抹了一层细水泥,让房间更加平整。

更多的水泥,则用到了般阳堡和黑旺堡的道路建设,看着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修好,这就是一条条经济的高速公路呀。

般阳堡也没闲着,孙青川现在是按照建设兵团的配置来组建的军队,忙时耕田,闲时练兵,此刻般阳堡当然在春耕了,鲁封的风车研制成功后,般阳堡就开始打井了,支架和螺旋钻地的钻头都是诸葛亮根据孙青川的图纸设计的,而钻地的管子带着卡槽,每根长5米,用牛拉着,不断往下钻土,虽然比电动钻井机慢,但是在汉末却是最省工的创新,好在这时候的地下水还没有被盗采,水位还颇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5口浅井就钻成了。

在水井的周边挖三个两米深的坑,灌入水泥、沙子、石子的混泥土,并预留了钢制底座,干燥后在上面建起了钢制三脚架,风车架在上面,就能源源不断的利用风能提水了。而孙乾那50亩旱田有了水,产量也会大大增加,他们还在周边又开垦了50亩荒地,使得般阳堡的水田面积达到了100亩。

黑旺堡也在不断的招兵买马,先将离河边最近的田地垒堰保土,先垒了五层,落差15米的样子,按照这个规划,第一批1万亩的耕田到4月份下旬就能开垦出来了,等水泥路延伸到太河水库后,沿岸还能开垦几万亩耕田,养活个5到10万人都没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孙青川发现了这批招募的流民中,有一个农业的人才,此人名叫赵离,祖上是汉朝农业专家赵过,那个发明了“代田法”的赵过。汉初,由于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土地大量抛荒,传统的、适合小农经济的平翻低畦种植法已经难以适应要求。因此,赵过发明了适应大农场耕植的代田法。

所谓代田法,是在面积为一亩的长条形土地上,开三条一尺宽一尺深的沟,沟的位置每年都有轮换,故而称为“代田”。将种子播种于沟中,等到苗发芽长叶以后,便在中耕除草的同时,将沟两边的垄土,耙下来埋在作物的根部,这样便能起到防风抗倒伏、抗旱的作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