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寒门出身的军事奇才4(1 / 2)

陈汤,山东兖州人,一生之中多次起起落落,用一场战争洗刷了汉朝的耻辱,威名远播西域,彰显了汉朝国威,但本人却落了个晚景凄凉。

  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有些人出生就是牛马。

  陈汤出生时,一家人都是牛马,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民家庭,穷到了什么程度,至少往上数三代都是贫农,到了他父亲这一辈,更是穷出了新高度,房屋四面漏风、米缸能饿死老鼠,一家人每天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

  那时候不能卖报纸,也没有塑料瓶、硬纸箱可以捡了卖钱,更没有低保和社会救助,只能自救。

  为了活命,他们一家人在干完了地里的活以后加入了一个门槛低、投入少、人员多的帮派,俗称丐帮。

  可当时丐帮发展前景远不像现在这样好,有房有车有老婆,固定时间上班,下班打卡,晚上夜宵的。

  他们往往是几天要不到一碗馊饭,还是填不饱肚子,实在饿的受不了了,就去借,钱也行、粮食也行,为了活下去想尽了办法,卖尽了脸面,苟延残喘也好,冷嘲热讽也罢,能活着就好。

  生活的常态不就是这样的艰难嘛。

  可偏偏陈汤有着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爱好—读书。

  深刻体验生存的艰难、生存的心酸,见惯了人情冷暖的陈汤深知,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掌握权势的亲友,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靠自己,读书是他能看到的唯一希望。

  可他想读,也要有书才行,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买书,那是贵族奢侈的游戏。

  在封建社会,教育和书本都掌握在世家、官员、富商、地主等少数人手中,百姓家中能出现最大的概率的一本书就是皇历,前面就说过匡衡,他就是买不起书,借地主家的书来看的。

  陈汤还是用了老办法,借,借书、看书、还书,再换人借、再还,用尽一切办法充实自己的头脑,渐渐的陈汤爱读书、会写文章的名声传到了当地的官员耳中。

  很快,陈汤迎来了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当地的官员来探查陈汤的学识和品行,访查完毕的官员只是摇摇头、一声不吭的走了。

  这可不是因为他们一家没请吃饭之类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一家人讨饭和借钱,前后邻居、亲朋好友说他们没有节操。

  这里对于他们一家人而言,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如果陈汤一家守节操,就要饿死;不守节操,就无法改变命运。

  如果没有经历他人的苦难,就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论和指责。

  生存还是灭亡?

  陈汤选择了生存,离开家乡来到京城谋求到了一个负责管理皇宫食物和水果、酒水的小官,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前途的职务,最肥的采购差事是用来给世家子弟捞金和镀金的,最差的运输分类是留给没后台没背景的陈汤的。

  除此之外,所有人都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时给他准备着一份额外的礼物—背锅。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至少他可以接触到平日里接触不到的那些达官显贵们,如果有幸得到他们的赏识,那就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职位。

  以不出错不被背锅为宗旨,兢兢业业的陈汤,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富平侯张勃的赏识。

  张勃将陈汤作为年轻的人才推荐给了朝廷。

  此时的陈汤颇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意思,多年的努力终于见到了回报,往后的生活必定是一马平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可命运终究是喜欢开玩笑的,就在陈汤满怀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兴奋的等待分配的时候,命运带走了一个人,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他老爹死了,按照汉朝的制度,陈汤作为儿子,需要回家守孝三年,期间不能为官。

  悲伤归悲伤,如果回家守了三年孝,皇帝哪还会记得他是哪根葱,隐忍多年的陈汤为了自己多年的努力不付诸东流,也为了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隐瞒他老爹的死讯,继续等待分配。

  可他忘记了,朝堂上始终存在着一批终日靠打探小道消息、骂这个说那个,以整人为己任,靠耍嘴皮混饭吃的人(御史)。

  这群人打探到这个消息兴奋的直哆嗦,三言两语、轻松加愉快的把陈汤送进了监狱,连带着推荐他的富平侯也因举荐不当而削减了食邑二百户。

  终究是陈汤命不该绝,所学的知识在关键时候救了他一命,因为有才学被举荐出狱做了郎官。

  平时的工作就是在皇宫站站岗,跟着皇帝出去旅旅游,日子也倒过得惬意,至少没有背锅或者进监狱的风险。

  虽然是混日子,但在这两年中,陈汤近距离的看清楚了朝堂的状况,皇帝性格软弱,喜好女色、优柔寡断;大司马许嘉、丞相匡衡、御史大夫贡禹唯唯诺诺,其他官员不是结党营私,就是明哲保身;宦官石显专权乱政、结党营私,把皇帝哄得团团转。

  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尽快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公元前45年,匈奴郅支单于表示愿意归附,派使者进贡,顺便要求带走作为人质的儿子。

  早在汉宣帝的时候,匈奴内部就分裂为两支,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都送了儿子到汉朝为人质。

  呼韩邪单于真心归附亲自到汉朝称臣,郅支单于朝三暮四,今天攻打这个,明天讨伐那个,经常性的在搞阴谋诡计,还曾经围困了汉朝使者江乃始等人,并狠狠的羞辱了一番。

  公元前44年,朝廷派了卫司马谷吉护送郅支单于的质子,鉴于这哥们以往反复无常、恩将仇报的个性,又顾虑到古大人的脑袋存在搬家的风险,大家都认为古大人将质子送到边境就行了。

  谁知古大人是个一根筋,认为我们替他养了十年的儿子,那是对他有恩,要送就送到人家手里,送到半路上算怎么回事。

  再说了,江乃始被羞辱,那是江乃始没胆色,没智慧,我可不是他,看我的。

  古大人一行浩浩荡荡将质子送到了郅支王庭。

  留下了质子,留下了自己的脑袋,还留下了随从的脑袋。(随行人员最冤,一次公差丢了脑袋)

  事实证明郅支单于就是一个嗜杀如命的反骨仔。

  郅支单于也知道自己这把玩的有点大,害怕了,一直向西逃到了康居(哈萨克斯坦南部及锡尔河中下游),康居王为了借助匈奴的势力攻打乌孙国(新疆阿克苏),便把女儿嫁给了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也把女儿嫁给了康居王(互相成为了老丈人)。

  康居王依靠郅支单于的帮助,几次攻打乌孙,一度杀入乌孙的都城,抢夺牲畜财产,残杀掠夺人民。

  郅支单于更是肆无忌惮,不断的征发百姓筑城,要求阖苏(咸海、里海以北)、大宛(费尔干纳盆地)等诸国每年要给他进贡,还与康居王闹翻了,杀了康居王的女儿、官吏、百姓,并支解后丢到了河里。

  汉朝先后三次派遣了使者找郅支单于要谷吉等人的尸体,这家伙不仅不给,又挨个把使者羞辱了一遍。还嘲讽说,让我继续做你们汉朝的臣属吧,还用把我儿子送来当人质吗?

  现在看来,这家伙多少有点神经病,一切以自己的痛快为中心,不是在杀人,就是在杀人的路上。即使杀不成的也要趁机过过嘴瘾,好好的羞辱一下,反正就是个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主。

  赶快蹦跶吧,没多少活头了,要你命的那个人已经磨了好几年的刀了。

  公元前37年,奭皇帝下令全国选秀女入宫,幸福自己的生活。在这多次选秀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为汉朝的边疆安宁和中原与塞外的长期和睦友好,乃至于中华民族的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白曾作诗怀念这位伟大的女性: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