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历史十大武将李存孝:恨天无把、恨地无环》16(2 / 2)

刘备一脸忠厚地叹息道:“存孝将军之勇,朕甚是钦佩。朕一生求贤若渴,若能得此猛将,何愁汉室不复兴。只可惜他生不逢时,处于那五代十国之乱局,朕之蜀汉,虽也是乱世,但尚有忠义之师,那五代十国,却是毫无纲常伦理,实在是可惜了这员猛将。”

隋炀帝杨广一脸自负地说:“此人不过是一介武夫,朕之大业岂是他能理解。朕之大运河、朕之征伐高句丽,都是为了朕之千秋大业。他虽勇猛,但无朕之雄图大略,不过他在那五代十国能有如此名声,也算不易。”

唐太宗李世民则是一脸温和地说道:“李存孝之勇,朕甚是赞赏。朕之麾下亦有诸多能征善战之将,如尉迟恭、秦琼等。但李存孝之力量,实是罕见。五代十国之乱,实是百姓之灾难,若朕生于彼时,定当以仁义之师,平定四海,让他这样的猛将为百姓谋福。”

唐高宗李治虽然性格相对懦弱,但也对李存孝评价道:“存孝将军之勇猛,朕闻所未闻。朕虽不及父皇之圣明,但也知猛将对国家之重要。那五代十国之混乱,皆因诸侯无德,若有圣君能驾驭像存孝这样的武将,定能还天下太平。”

唐玄宗李隆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对李存孝也有着独特的看法:“朕曾有开元盛世,然后期之衰败,皆因朕之失策。李存孝之勇,若能得贤君驾驭,必能保一方平安。五代十国之乱,犹如朕后期之乱局,皆需有能者出,挽狂澜于既倒。”

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对五代十国就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目光中透着一种洞彻世事的智慧:“朕之黄袍加身,终结了五代之乱。李存孝之勇,朕深知其厉害。在那乱世之中,武将权力过大,诸侯割据。朕建立大宋之后,杯酒释兵权,就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李存孝虽勇,但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终究难以善终。”

明太祖朱元璋则是一脸严肃地说:“朕从一个放牛娃成为皇帝,深知乱世之苦。李存孝是个厉害的人物,但他未能看清局势。五代十国的混乱,就是因为各方势力只图私利,不顾百姓死活。朕建立大明,就是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像他这样的猛将,若能心怀百姓,或许能有更好的结局。”

太子朱标生性善良,他轻声说道:“存孝将军确实勇猛,可那五代十国太过黑暗,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他虽战功赫赫,可也难以改变整个大局。儿臣认为,若是以仁德治国,或许能避免这样的乱世。”

明太宗朱棣则是充满霸气地说:“朕靖难之役,深知武力之重要。李存孝之勇,朕甚是钦佩。五代十国之乱,在于无强者能一统天下。朕若生于彼时,定能凭借武力和谋略,扫平诸侯,建立一个太平盛世。”

天幕上的影像渐渐淡去,但李存孝的传奇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力量、他的勇猛、他在那个混乱的五代十国所创造的辉煌事迹,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传奇佳话。而那些不同帝王的评价,也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李存孝,以及那个动荡不安的五代十国时期。

在那个混乱的五代十国,诸侯们为了争夺权力,不择手段。道德伦理被践踏,百姓们饱受战争的摧残。李存孝虽然以一已之力在战场上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但他却无法改变整个时代的走向。他就像一颗流星,在黑暗的天幕上划过一道耀眼的光芒,然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的故事,却永远被人们传颂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勇敢、忠诚和荣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