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 12 章23(1 / 2)

  “高适!”杜甫听见好友的名字顿时眼前一亮,心里为好友的坚贞高兴。

  【后世推测,高适的方案完全具有可行性,长安完全有守住的希望。当时占领潼关的叛军跟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打过之后,只有两三万人;山东战场上,有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颜杲卿、张巡等人死守死战,屡次击退叛军;安禄山的军队看似强大,但有致命的缺陷——战线过长,必须速战速决,不能久拖;西北的军队正火速赶来勤王;关中地区能招募数十万人,只要勤加训练,他们也能挡住叛军,毕竟,唐军的英勇威震中亚!】

  【更具有说服力的是,李亨就是凭借西北军队和临时招募的军队收复了长安,最大范围内平定了叛乱。】

  【但是,死守长安意味着李隆基有‘君王死社稷’的风险,他惜命。所以从决心来说,这位盛世之君,甚至连明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都不如!朱由检好歹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与大明共存亡!】

  【最后李隆基听从了杨国忠的建议,‘幸蜀’,蜀地剑南,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

  朱元璋没有想到吃瓜吃到了自己家,大明竟然没有千秋万代!“老大,你的子孙真不争气,拿来跟李隆基比!”但想到天音的夸赞,朱元璋即使因为大明会亡而悲伤,但并不哀痛!至少是个有骨气的!

  马皇后温和地说:“汉唐那样的盛世尚且灭亡,大明怎么会千秋万代呢?”

  朱元璋当然知道朝代会灭亡,但他总私心觉得自己的大明是不一样的。

  朱标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可一时间又想不起来哪里不对劲。

  【而且,没有人能承担得起丢失长安的风险。】

  【长安,它不仅仅是大唐的都城,而是一种象征,是华夏人永远的精神象征。它代表了强汉,它代表了盛唐,它代表了在那个时空,华夏人站立在世界之巅,傲视苍穹。】

  【可以说,盛世的另一个名字就叫做长安!】

  【长安在华夏古代世界最后的辉煌定格在了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定格在了李隆基丢弃长安的这一天,从这一天开始,长安再也不是世界之都,再也不是任何一个盛世的主角。它被写进史书中,淹没在了浩瀚的岁月中,埋藏在华夏人的内心中,在此后一千两百年的时光里,还有多少人念着‘长安!’‘长安!’】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华夏人再也回不到他们的长安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