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九十三章 闺怨294(2 / 2)

海棠瞟了她几眼,低头看着那几页诗,淡淡地说:“虽然金公子是少年才子,但他现在才多大年纪?十四五岁,还是十五六岁?三年前他不过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能考中童生,确实很不错了,没过院试关也是正常的。他当时年纪这么小,考官爱惜他人才,稍稍压着他些,也是一番好意,不希望他骄傲自满,盼着他能再用心多读几年书,厚积薄发。”

说到这里,她抬头看了唐蕙一眼。她故意用唐蕙用过的词,就是要让对方无法反驳:“古往今来,十二三岁的神童,也没几个人能考中秀才的,这真的不算什么。一次落榜,大不了过后再下几回场就是了。可我看金公子的诗,似乎对这件事十分在意呢。古人用闺怨来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金公子也是借闺怨来感叹自己举业不顺吗?他是不是太容易放弃了?况且,他这几年也没有再下场。若是因为三年前没过院试,就失了心气,不肯再考,那可不符合将门子弟坚韧不拔的风格。”

唐蕙涨红了脸,很想反驳,却又没法反驳。金善三年前院试失利后,确实就没再下过场了。金家对亲友们说,他年纪还小,多读几年书,等年纪大些再去院试也不迟。亲友们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但金善诗中确实多有闺怨,难不成……真的在为当年的院试不第而难过?唐蕙也是将门女儿,自然知道这样的心性是不好的,可她又不能说,金善不是在借诗抒发自己对科举不顺的怨言,而是纯粹的闺怨……

最终她只能避重就轻地回答:“他并没有失了心气,这不是打算今年下场再试了么?我相信,以他的才华,必定能蟾宫折桂的!”

海棠心中暗叹,唐家请的教养嬷嬷有点水平,不是一般的大路货。虽说她们没把唐蕙教养成真正的端庄闺秀,但至少她说话的水平还是可以的,很懂得回避己方的弱点。

海棠便道:“若金公子今年真要下场参加院试,院试是要写试帖诗的,但愿他别再写闺怨了,叫考官看了不喜。说实话,他这四首写得最好的诗,几乎全是闺怨,不是写闺怨的也有闺阁气息,脂粉味太浓了,没有西北男儿豁达阔朗的气度,也没有中原文人清高自得的气质。就算是在京城或江南,这样的文风也是不讨考官欢心的,更何况这里是尚武的长安?”

唐蕙闻言,忍不住定睛多看了海棠几眼。

方才她抄诗前,已经问过海棠的身份,陕西都司新任都事的孙女,刚从肃州边城回来的小姑娘,就算与周家三房是姻亲,也算不得什么体面的身份。只不过她有个表叔公是以诗才闻名的谢探花,她又从小跟着这位长辈读书,不是寻常大字不识的军户之女,唐蕙才愿意放下身段,应酬几句罢了。

可如今海棠说出这几句话来,唐蕙便知道,眼前这年纪比自己还小几岁的女孩儿,是个真有才学的,对科举也颇为了解。自己在她面前,还真是不能拿大,否则自己这刚刚打出没两年的才女闺秀名声,就要在周家姐妹面前露怯了。

这么想着,唐蕙说话的语气也弱了几分:“这四首诗是我最喜欢的金公子诗作,他还有许多别的诗词,并非首首都有闺阁气息,纯粹是我的喜好罢了。”

彭玉琪闻言,忍不住道:“你怎会喜欢他这几首诗?”她指着其中一首,最末一句有“绿玉”两个字的,“这是他给魁芳阁绿玉姑娘写的生辰贺礼,明明写得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