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兵营第一战(1 / 2)

李亨灵武登基,长安城里的百姓们听到了这个好消息,口口相传,迅速全城皆知。

他们有组织地开展了一波又一波的“抗安”行动,用各自的方法扰乱着叛军的后方。

大多数手无寸铁的百姓跟燕军展开了心理战。当他们得知太子李亨自马嵬分兵北上后,就天天传播各种消息,说太子已经在北方集结大军,随时会南下克复长安。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人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跑到街上,扯着破锣嗓子大喊:“太子大军来啦!太子大军来啦!”

长安百姓自发的这种心理战让燕军苦不堪言。

白天,每当叛军望见北方地平线上滚滚烟尘,便以为唐军杀来了,一个个惊惶奔走;到了晚上,他们睡梦中也会被街上那几声惊天动地的呐喊惊醒。

叛军就这样整日生活高度紧张之中,时间一久,人疲马乏。

除此之外,京畿地区的一些豪杰义士也组织了许多武装力量,今天干掉一支巡逻队,明天杀死一个叛军委任的官吏。

虽然每一次的动作都不大,但却神出鬼没,让叛军防不胜防。

这些反抗组织虽然屡次被清剿,但是总是呈现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态势,反抗队伍前赴后继,英勇无畏,让安史叛军在长安周边的统治力日渐衰微,直至只剩一座孤城守卫,“西门之外,尽是敌垒”。出了西门,再也没有叛军的地盘了。

想想这些被迫或者自愿留下的老百姓,怎么可能尽是平民呢?如果没有几位武艺、智谋出众的人领头,恐怕也难以掀起如此浪潮,为后续李享收复长安打下基础了。

如此看来,虽然正面战场还没开始,这长安的战场更加可歌可泣。

陷落之后的长安城,并没有因为安禄山大军的到来而增加改朝换代的新气象,反而处处都是与安禄山叛军对抗的百姓势力。

甚至连安禄山自己都不敢在长安城中待下去。他仅仅安排了“西京留守”张通儒带兵留驻,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驻扎在东都洛阳。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长安城叛军所能够掌控的区域越来越小:

张通儒写信给安禄山,“西门之外帅为敌垒,兵力所及者,南不出武关,北不过云阳,西不过武功。”

安禄山的状态是这样的,“体肥,常带疮,及造逆后而眼渐昏,至是不见物。又著疽疾……”,也就是说,就在安禄山攻占完长安之后,他就已经有了严重的糖尿病而且几乎失明了,除此以外,安禄山的全身都长满了块状毒疮,已经到了无药可医的境地。

安禄山与自己部下的关系日益紧张,也导致人心惶惶并且使得部下逐渐产生了异心。这些都是安禄山最终在长安停止进军的原因,叛军的失败也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早已起兵造反之前就已经注定了的。

在前厅,李享对这些能征善战的名将,完全信赖,但是李辅国却说这些手握兵权的将军会不会反叛,可要打仗,总得有人带兵吧?房琯平时说起兵法布阵,头头是道,谈起史上的名将、战役,总是滔滔不绝,曾言“我若带兵,将如何如何”,让李辅国对他格外崇拜,文武双全,才是大唐良相啊。

李泌也认为可以试试,听说房琯要主动出战,李亨嘴角一抽,忍不住瞟了一边的郭子仪,郭子仪却面色不变,表示将全力配合,给予叛军以致命一击,为收复大唐东都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亨当然知道房宰相打仗的本领有多“厉害”,难道一代名将郭子仪会不清楚?这老家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