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名不在碑有口皆碑258(1 / 1)

名不在碑有口皆碑,这句话说的就是那位流传千古的北宋名臣,包拯包希仁,我记得还是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一个有关他的纪录片,上面说的是当年修复开封府文物的时候,专家们找到了一块刻着历任开封府府尹的名单。

一开始的时候专家并没有在这块碑上找到包拯的名字,结果后来才知道,原来古代的人太崇拜包拯了,所以每当有人看到这块碑的时候,都会用手指去指一下包拯的名字,后来这块碑上,有关包拯名字的位置就被后人给戳出了一个洞。

再往后国家为了保护文物,就在原来开封府的门前立了一块复刻的石碑,结果往后又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包拯的名字又被咱们现代的人又给戳出一个洞,而咱们的这个举动就是说明了包拯名不在碑,却有口皆碑的最好的证明。

后世把包拯给传为了一个黑脸的形象,但是真正的包拯可并不是一个大黑脸,我估计黑脸这个说法,应该是对包拯的那种刚正不阿的性格的体现。

当然了,什么铡驸马、探阴间、乌盆案,另外还有什么三侠五义、五鼠闹东京等,这些故事也是后世演义出来的故事,所以我还是那句话,故事就是故事你不能拿故事当历史来这么看,那么现在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名传千古的包青天。

包拯本来是庐州合肥人,也就是今安徽合肥肥东人。

公元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随后累迁监察御史、并且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来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然后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

公元1061年,包拯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世故称他为“包待制”或者“包龙图”。

包拯为人至孝,曾经为了赡养父母而辞官而去,直到父母去世以后,守孝期满包拯才回到朝廷为官。

包拯为官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就称呼包拯为“包青天”。

另外老百姓还对包拯个有阎罗包老的称呼,更不用说后世更是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包拯为官期间为民做主,清正廉洁,为官三年才用了一块端砚,据说这块端砚在1973年考古发掘时候还被考古工作者给找了出来,以此更加能证明史料对包拯记载的正确性。

而且这位包拯也不管你是不是什么宋仁宗的宠臣,只要是被这位包龙图给盯上了,那你可就等着倒霉吧,因为这位包青天一定会接二连三的弹劾你的过错,那简直就是一个不死不休的架势。

并且包拯曾经还担任过契丹正使,同时也出使过辽朝,而且回朝后,包拯根据自己在辽朝的观察,上疏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且还非常的重视代州的将领选择,好以此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

另外公元1056年到1063年的时候,当时的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而这四位就是当时北宋宋仁宗年间的四大支柱,就相当于现在的最强天团。

直到公元1062年的五月,这位包拯还在枢密院工作的时候,突然得病。

最终在同月的二十四日,包拯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