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率军出京(2 / 2)

临死的时候下的遗言还说他不是亡国之君,大臣们都是亡国之臣。

还在死要面子,让百官背锅。

大明的败亡,他肯定是要负领导责任的。

刘邦一边喝茶,一边磕着瓜子,一边对朱由检展开了每日一骂。

做皇帝绝对不能做朱由检!

老刘在心里默默重复道。

这句话他每天都要说一遍。

练兵,批阅奏章,酒局,谈人生。

老刘每天乐此不疲地干着这几件事。

三点一线,相当单纯。

九月二十日,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刘邦在与孙承宗等重臣一番商谈之后,率领御林军六千多人,三千骑兵,三千步兵,五百辎重兵,浩浩荡荡朝天津进发。

这些天又找各军营薅羊毛了,兵力直线上升。

京师到天津的直线距离大约两百七十多里路,明朝时期的官道的话大约三百多里。

刘邦一边行军,一边练兵,一边体察一路上的民情。

此时官道上已经出现大量的乞丐、流民。

由于持续的旱灾,很多田地都没有什么收成。

老百姓没有吃的,只能到处找吃的。

这就是乞丐和流民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扯其他的,就是粮食!

这些灾民如果不赈济,长期下去,其中有不少就会成为流寇。

这就是李自成、张献忠的起源。

有饭吃,有几个人会造反?

就算你李自成、张献忠造反,吃饱饭的老百姓会跟着你干杀头的事?

灾民必须赶快赈济,而更深远的事情,就是解决粮食问题。

徐光启那边如果尽快能找到番薯这些作物,并加以大规模的种植,也许能解决不少问题。

但也不是绝对的,想和做是两码事。

实施的过程中多少都会出现偏差,番薯能否大规模成活,是否真的适宜在这个充满旱灾的明末,还不好说。

总之,先干了再说吧!

摸着石头过河。

“在此处设置三个粥棚!米粥水量适宜,不得过干,亦不得过于稀疏!”

一身文官打扮的洪承畴指着官道旁的一块空地,对着几个官吏吩咐道。

“是!洪大人!”

几人赶紧将马车上的木料等物事卸下来,动作熟练地开始搭建粥棚。

不一会的功夫,三个简易的粥棚就搭建起来了。

“施粥啦!”吏员们朝流民大喊道。

“施粥?”

“有粥?”

“快,三娃子,那边施粥,快过去!”

“爹,我扶您,咱们快过去,有吃的了,能活命了!”

灾民们互相呼喊着,搀扶着朝粥棚走去。

他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瘦骨嶙峋,眼冒绿光。

“施粥也是有讲究的,不能太稠,饿久了的人容易撑坏肚子。也不能太稀,那样吃不饱!”

洪承畴对身旁几个同样穿着官服的人提点道。

他在前些天被皇帝从陕西调过来,专门负责赈济灾民。

皇帝还为他专门设置了一个官职:北直隶赈灾司主事,正五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