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126(2 / 2)

  这些人或是看过《丫鬟》,或是根本没看过,是来自各圈子的纯路人。

  有人问:“A区现实向电影的潜在观众这么多吗?他们真的是为作品的质量来的吗?还是有跟风的成分,毕竟这么多大博主在推荐,经常挂在热搜上。”

  “多少有报复性消费的成分吧?很多人将舟导打造成了对抗三巨头的英雄,有部分人是因为不想给三巨头赚钱才去支持《丫鬟》的吧?”

  “我觉得是,不知道你们看过《导演卡特》没有,他们导演在此之前还有两部作品,所以上映前有部分人是补电影票的心态吧。”

  “年轻人的第一部现实向电影?”

  “不。”

  突然有人打破了质疑,贴出了电影院线放出未来七天预约数据。数据显示,转变成市场化排片后,《丫鬟》的预约量依旧是遥遥领先的。

  一时的情绪容易消却,何况只是网上的一时激动,即使有,也应该在上映的七天内挥霍光了,所以一周后的预约量充分说明了答案。

  是的,观众就是想看《丫鬟》。

  这就是事实。

  刚刚的质疑者们看完一愣,依然难以置信,更想不透那些二刷三刷《丫鬟》的人是为什么?

  看了这样的悲剧……还会想看第二遍吗,他们究竟是想从《丫鬟》看到什么,或者说……想得到什么?

  难道他们网上的口号都是真的?

  质疑者不敢想象《丫鬟》受众到底是一些什么人。

  论坛元老接着说:“有什么好奇怪的,电影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现实向题材,你们看到的任何题材,都是以前人积极尝试,拓展出来的丰富性,而同时,拓展的不只是电影,还有观众,任何题材都有它们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受众。那么这些受众是如何积淀下来的呢?正是因为一部部佳作的诞生。”

  “你们仔细想想,你们自己喜欢上任何一种文艺,是不是都是佳作带入坑的。”

  “旧受众和新受众加起来,就是《丫鬟》这部作品的影响力。”

  他们又是一愣。

  有人说:“真就这么简单吗?”

  论坛元老笑了:“简单?你能简单拍出一部《丫鬟》吗?”

  对方不禁脸红,有点嘴硬道:“我要是有钱,我也能拍出来。”

  论坛元老:“电影如果真那么简单就好了。”

  对方没有再说什么了。

  诚然,实打实的数据你又能质疑什么呢。

  答案就是,《丫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很神奇,传播就是这样,动不动就超乎预想。

  所以,即使是全球最顶级的推广团队,也不敢说他们的推广方案一定能带火目标作品。

  社交媒体的“火”,依然是充满偶然的现象,营销只不过是对这一现象的无尽模仿,是从结果推导出来的方法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