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让“英雄”查“英雄”,让“好汉”查“好汉”53(1 / 2)

“那个人没想着杀死白玉堂,但也准备给他留下难以愈合的内伤,歹毒至极!”

后院屋内,展昭看着中途苏醒过来后,逼出几口淤血,然后再度昏迷过去的白玉堂,语气愤怒,显然十分看不惯这等行径。

狄进已经派人去镖局,寻了专门治疗江湖伤势的大夫来,可那人应该也只擅于治疗外伤,白玉堂居然受了如此重的内伤,倒是没有料到。

不幸中的万幸是,人还在,而且在这里疗伤,绝对比落到对方手中继续受折磨强得多。

狄进跟大夫确定完毕后,这才开始问道:“动手之人是谁?‘组织"的另一位称号成员么?”

展昭描述:“我赶到时,双方已经动手,并未听到交谈,只闻到一股淡淡的酒香,而下手那人始终隐于暗处,身法诡异,不似寻常江湖路数……如果与白玉堂,同属‘组织",为何下如此毒手?”

狄进猜测:“应该是那人不希望白玉堂折返,担心我们根据从他身上获得的线索,先一步找到‘人种子"!不过此人下手如此狠,若非天性疯狂之辈,那就是在‘组织"里面的地位很高,能够承担起如此对待一位称号成员的后果!”

展昭想到天长县的遭遇,握了握佩剑:“依照‘组织"的风格,不容许秘密泄露,现在我们救下了白玉堂,得防备贼人来灭口!”

“不错!”

狄进颔首:“这几日要劳烦展少侠了,看好白玉堂,也牵制住对方的人手,我和公孙明远尽快找到‘人种子"!一旦拿住了‘人种子",就占据了主动,不然的话,千日防贼,总有疏忽之际!

展昭正色应下:“好!”

狄进再不多言,再拜托大夫尽力医治后,就去休息。

待得第二日清晨,他气度沉凝,精神奕奕,完全不受这几夜的影响,入宫城上班。

将需要处理的三司事情处理完毕后,狄进取出包拯收集的地方罪证,连带着之前贪腐大案的最新进展,来到顶头上司王曙的办公屋。

“王公!”

眼见这位年轻的绯袍官员走了进来,王曙露出笑容,亲热地示意:“仕林来了,坐!”

狄进坐在他的面前,将贪腐大案的进展递过去,又亲手续了杯清茶:“请王公过目!”

王曙品了一口茶,接过来翻开,对于惩处,已是波澜不惊。

这位三司使近来颇有意气风发之色,恍惚间回到了昔日岳丈寇准还是宰执的时期,畅快地大展拳脚。

当然,他也没有失去理智,知道近来属于朝堂的特殊阶段,一切都为了经略西北,为宋夏前线作支援,许多原本要争论许久的政务,都被大刀阔斧地通过,自己的威望是随着三司的权力水涨船高。

对于外放多年,好不容易回到中枢的曾经罪臣而言,能有这个就足够了,待得卸下这届三司使之位,几乎是稳步入两府任宰执,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所以等到王曙看完这些查处的官员,几乎是毫不迟疑地点了点头,就准备敲定。

但紧接下来的地方奏劄,却让他目光微沉,面色很快变得凝重起来。

越看眉头皱得越紧,王曙前面还能仔细些,后面就明显有些匆匆略过了,大致了解情况后,抬起头来:“狄省判,这份罪证是何人收集?”

狄进道:“天圣五年进士,天长县令,包拯包希仁。”

王曙沉声道:“涉及到三地州衙,六地县衙,包希仁只是一个县令,如何查到如此详细的状况?”

狄进道:“以小见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罪恶的实施,终究要从地方县衙展开,而包希仁见微知著,性情严谨,绝不会冤枉了他人!”

“所以是州衙、县衙,而非具体的官员么!”

王曙的视线朝外看了看,发现并无吏员接近,身体稍稍前倾,低声道:“此事若真,至少牵扯三任转运使,两任提刑官,六位知州和十多位县令啊!”

狄进毫不迟疑地点了点道:“是!”

王曙抚须,缓缓地道:“兹事体大,不可妄动!”

“正因为事大,才不能拖延……”

狄进同样凑了过去,低声道:“王公,我怀疑江南官员除了贪腐外,还有一个秘密宗教在其中作祟!”

王曙一怔:“秘密宗教?什么教派?”

狄进道:“疑似弥勒教!”

王曙动容:“什么!”

如果直接提到“组织”,且不说证据并不充分,知名度也不够。

准确的说,知情者会表面装傻充愣,背地里警惕戒备,不知情者则很难接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势力,能够具备如此可怕的影响力。

既然这样,倒不如直接换个知名度高的。

何况在古代一味的反腐倡廉,实在天真,封建时期的官府最重视的,是统治的稳定性。

想要让朝廷重视,没有比这样一个敌人更方便的了。

“弥勒教?那群贼子又开始作乱了?”

果不其然,得益于弥勒教一贯造反的名声,王曙的态度马上不同,再度仔细地看了看包拯收集的罪证和涉及的官员,拍板做了决定:“这件事非同小可,不得轻慢,老夫准备往政事堂一行,狄省判同来?”

狄进不会在决策的时候率先出头:“此等大事,自由诸位相公定夺,只是弥勒教的参与,尚未有确切的证据……”

“如此祸患,若等到证据确凿,贼人都在地方作乱了,哪里还来得及?”

一旦面临国家大事,王曙也是有担当的,断然道:“老夫信狄省判绝不会无的放矢,此事既然由地方县令揭晓,就必须早做应对,不可来日后悔!”

狄进行礼:“王公所言极是!”

这位三司使匆匆离开,往政事堂而去。

狄进则耐心等候,直到接近放衙,王曙才折返回来,进了屋子就道:“方才晏中丞也去了,公孙御史准备弹劾江南为恶的官员六十三人,被劝了下来……”

狄进言语谨慎,是因为他并非御史,不可越职言事,但公孙策毋须顾虑。

御史就是风闻奏事,何况以他的风格,要么不弹劾,要弹劾就是对群输出。

江南烂了!

一群朝堂重臣初步达成共识后,再禀告太后与官家。

王曙坐下后,舒了口气,倒也没有故弄玄虚,直接道:“弥勒教之患不可小觑,张相愿往东南一行!”

狄进暗暗点头,也予以支持:“太好了!”

如今前方战事一触即发,两府宰执重臣里面,存在感最弱的首推枢密使张耆,这位自身水平倒也不是特别差,但终究是太后的关系户,配不上枢密使的地位,反倒是枢密副使陈尧咨承担起了战时的主要工作。

其次就是不擅前线战事的张士逊,这位老臣本就擅于安抚地方,还历任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江南案情严重,由张士逊出马,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是最佳的人选。

而既然有了这份初步安排,狄进念头一转,已然知道,此案在朝堂上的最佳盟友是谁了。

……

吕府。

吕公孺回到家中,直奔书房,临到门前,先侧耳听了听里面的动静,再轻轻敲了敲门。

威严的声音传了出来:“进!”

“爹爹!”

吕公孺推开门,乖巧地走入,作揖行礼。

吕夷简看着这个幼子,严肃的脸上这才露出几分笑意来:“今日怎么回来了?不会惹麻烦了吧!”

吕公孺笑道:“爹爹对我还不放心么?”

“去夏府别院胡闹,这就是你让为父放心的地方?”

吕夷简轻轻哼了哼,实际上他对于四个儿子都有信心,小事方面或许稍有糊涂,大事上却是不敢造次,但还是习惯性地提醒道:“做事要有分寸,这个时候寻夏府麻烦,若真的闹大了,如何收场?你啊你啊,还是年轻气盛!”

吕公孺也不争辩,应声道:“爹爹说的是,孩儿谨记!”

吕夷简知道这位并没有听进去,该查案还是会查案,有些无奈,目光倒也微动:“你师父让你来的?”

吕公孺点点头:“是的!”

“江南一事,果然是他在背后推动……”

吕夷简轻轻抚须。

三司和御史台同时出手,吕夷简就知道十之八九是狄进在背后使力,不过有些不太明白,为何要这么做。

他很是留意天圣五年进士科的发展,也知晓狄进的同科好友包拯,在江南任县令,可如果想为包拯谋官,完全没必要如此大动干戈。

但现在,狄进让吕公孺回来一趟,就透露出一个明确的意思。

吕夷简稍作沉吟后,作出选择:“牵扯到秘密宗教,此事非同小可,相信你师父也不会无的放矢,为国朝稳定,东南一壁,当彻查女干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