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八十年代的高考(2 / 2)

自己也是竹竿打枣,有事无事,挥几下,没想到,真的把叶子下面的枣子给打了下来。

高吉利开始第一门发挥超常,算是开门红了,后面的考试,越考越兴奋。

别的考生都还在为已经考完的科目忐忑不安,悲伤逆流成河,高吉利越考越打了鸡血一样,精神病小伙的非正常人的状态,越来越明显。

心大,有时候真是一种超能力。

考完试,做了一下估分,能有不到600分的成绩。

清北可以瞎想一下,只能瞎想,一是分数估计不够,二是先填志愿后考试,高吉利听取了小外甥的建议,全部填报的是外地院校,除非人家外省院校不提档,要不然一定会优先把高分学子们提前挑走。

为什么全部填外地院校,殷建设有自己的理解:都外面读书了,到外地不比本地窝着强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考是人生最公平的一次比拼,为了这次大比,动用了一切力量,各方面都是想尽办法杜绝不公平,有机会去读书,看外面的世界了,两不耽误。

报考外地院校首选直属部委管辖的高校,学校自己也会加大审核,有的有几次审查,特别是军校,警校,政审要合格,身体也要合格,防范风险,个别高校,甚至还推出过进校再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再分班,二次专业选择。

八十年代读书上大学,是多少平民百姓,摆脱人生阶层的最快捷的方式,上了大学就意味着吃上商品粮,很多人不知道职业规划,最后的结果就是做了一份可能自己未必会喜欢,但社会按你的专业安排好的工作,或者干部的身份,然后还有隐性的社会优越感,找对象的优先择偶权,天之骄子不是简单说说。

等到大学不再分配工作,提出双向选择,双向奔赴的九十年代末,及以后的高考扩招,大学生开始暴增,不管是数量还是各个学校的规模,985,211的概念开始提出,然后就是学历开始贬值,倒逼国家整治校外培训。

不管未来怎样,上大学,还是不能上,想开了,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生命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增加人生的宽度和厚度才是最好的我们,上大学这件事,有人是在社会里读的,有人是在学校里读的,只要自己读明白了自己,就是自己无恼无悔的人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