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贸易利润89(2 / 2)

只是具体在南京的什么地方,哪一条路,这就不是他能精确的了,他只能自认为这条线在南京的奉天殿中央,具体的刻度,就留给后人去精确吧。

毕竟朱植只能做到绘制地图的同比例缩减与扩大,而不能做到毫米厘米级别的精确,强行把尺和寸换算成厘米毫米,误差肯定会很大,当然若是用尺和寸去理解这张地图,其实和毫米厘米,并没有区别,只看自己是否习惯换算古代的长度单位。

这次南洋贸易带过去的商品,主要是糖、酒、丝绸、瓷器、琉璃等在外邦特别热销的商品,朱植预估,这次的利润,怎么说也在大约五十万两白银以上。

比如一个青花瓷盘,成本不过十几二十文,但放到南洋,能卖到上百贯钱,瓷盘如此,更不要说玻璃了,反之在南洋,一百斤胡椒,价值才不过一两银子,而带回大明卖,一斤能卖几十两银子,光是当中间商,这利润就有上千倍的差价,这是何其的疯狂?

同时,还有一个更有利于朱植的优势是南洋诸国,其实是收大明宝钞的,不过朱植交给他们的宝钞是朱植发行的特别宝钞,和东番类似,就是在大明宝钞上再盖上一枚特殊的大印,南洋特供,以区别与大明宝钞和东番宝钞,以防有心人恶意互通兑换。

不过这一点利润并不能满足于朱植,以目前船只航海的行进速度来说,一年根本完不成两次贸易,一次南洋贸易只能挣这么一点钱,远远比不上航行一次的风险,这也跟朱植安排的第一次下南洋规模不大有关,一旦贸易团队累积了几次经验,朱植可能会继续投入更大的贸易团队,毕竟以后这些船可是要用来装大量人口的。

当从大明送出去的货物增加时,南洋诸国肯定没有太多的银子或者货物相抵,那么用人来结算便是最划算的生意了。

要知道东番可是缺少大量的开发人口,一旦这些人口就位,那么大量大明会识字的人便能从劳动中脱离,转往其他行业。

未来东番肯定会面临大量的技工以及教师的缺失,比如教南洋人说大明话,写大明字,外来人口的本地化是相当重要的事情,若不再三代以内解决,那么以后将会面临非常严重的民族种族问题。

朱植觉得以后东番的教育中,必须树立以文化论的身份认同,只要由大明文化培养出来的人,就是大明人,幸运的是南洋的人种也属于黄种人,相互通婚几代之后,以肉眼看,差异性应该不会有太大区别。

他之所以选择在南洋搞人口贸易,也是因为肤色的问题,不是朱植有种族歧视,实在是朱植看东亚人看习惯了,他可不想在大明出现什么肤色加深,头发变色之类的情况发生。

所以非洲、欧洲、乃至印度的人口,朱植是不会引进的,当然,除了欧洲的白皮猪,这个设想朱植早就定下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