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仙_分节阅读_第54节(2 / 2)

  他要这个做甚?他又不可能考上,哪怕是考的上他也不能考上,没办法的,注定的。

  不过随后又捡起那张考题,唰一声撕了,觉得这东西还是毁了的好,万一真是考题,万一让人事先看到了这考题,待到真考题出来了对上了,怕真是要惹麻烦。

  然而撕了没两下又停顿了,慢慢坐在了椅子上,心里犯嘀咕,这难道真的是会试的考题?

  虫儿这人吧,他一路上接触了这么久,自认还是了解一些的,应该不会骗自己。

  问题是,也没必要拿个假东西来糊弄他。

  一些念头在脑子里转了转后,他又迅速将撕碎的考题在书案上一片片铺开,重新进行拼凑。

  有此行为是想到了阿士衡的交代,还挺让自己犯难的。

  不过阿士衡说的是有道理的,是要花点心思的,不能乱来,你可以考不上,但不能考的人家一看试卷就想查你。

  但自己真的是不懂啊,怕把握不好那个分寸。

  可若是这考题是真的,那不正好是刚瞌睡就有人送上了枕头么?

  自己完全可以事先准备好合适的答案,回头拿到考场上应付过关。

  他想想都来了精神,赶紧将撕碎的考题复原……

  次日午后,精神萎靡不振的明先生打着哈欠姗姗来迟。

  庾庆早在屋檐下等候,见人来了赶紧快步上前恭迎,“先生来了。”

  明先生随意挥手一下,表示不用客气。

  先生和学生两个直奔书房。

  一进房间,明先生就奔一口箱子去了,打开了箱子,拿出了里面的毯子和枕头。

  这原本是装书的箱子,被他临时征用了,省得老是要跑卧室拿睡觉的东西,容易被发现。

  东西往矮榻上一扔,就坐在了那打哈欠,等着庾庆用虫子烧水泡茶。

  几杯水下肚就睡,被尿憋醒了就刚好到了傍晚,起身回家正合适。

  小半个月下来,已经在这里混出了经验。

  庾庆笑眯眯在旁拎着吊死鬼虫子烧好了开水,为明先生沏好了茶奉上请用。

  明先生对用虫子烧水的事已经见怪不怪了,吹着热气小嘬一口,舒坦下咽,还挺享受的样子。

  庾庆一个抬手捞马尾辫的动作,摸了个空,意识到自己现在是正统打扮,罢手了,“唉!”忽重重的唉声叹气。

  明先生翻眼一瞅,吹着茶汤慢吞吞道:“怎么了,下路堵了,拉不出屎了?”

  庾庆也算是服了这位,喝着茶还能说出这种话来,粗鄙不堪!

  表面上依然唉声叹气道:“拉不出屎伤身而已,我现在是被伤心了,今天被一个下人嘲讽了。”

  明先生呵了声,“我观钟府治下颇严谨,能养出这种狂妄下人?”

  “狂妄?对,先生不愧是先生,用词精准,就是狂妄!”庾庆拍着大腿叫好,边给自己茶盏里倒水,边叹道:“先生有所不知啊,是个新来的下人,还曾是个读书人,因家里出了点意外,不得已才卖身于钟府为奴的。本来也没什么,不知这厮从哪听说了先生正在这里教我,竟口出狂言……”摇了摇头,就此打住,不说了,慢慢喝茶。

  明先生已经成功被勾起了兴趣,对面那位却不说了,当即出声道:“你小子话说一半是几个意思?话说一半无好人……我听你这话里意思怎么感觉嘲讽的不是你,你不会想说被嘲讽的是我吧?”

第76章 答题

  庾庆嘿嘿一笑,“可能也谈不上什么嘲讽,可能是对先生的误解吧。”

  明先生拍下了茶盏,“少跟我阴阳怪气,有话直说,有屁快放。”

  庾庆继续嘿嘿,“又能说你什么,说什么估计先生自己也能猜到。说先生长期醉卧花丛,没有师德啦,依我看就是嫉妒。又说先生会试考了九届……唉,不说也罢,话挺难听的,竟敢辱没先生,我一怒之下让钟府把他给关了起来,他竟不服叫嚣……唉,算了,这般小人不理会也罢。”

  说完,他伸手到袖子里抽出了一张纸递予,“先生看看这个。”

  明先生瞅着他神情观察了一阵,然后才接了那张纸到手,抖了抖,一看上面字迹便知是庾庆的字。

  这些日子接触下来,有一点他不得不承认,那就是庾庆确实写得一手好字,字体动静间自有一股灵韵。

  纸上内容看完后,抬眼问:“什么意思?”

  庾庆嘿嘿道:“与先生相处了差不多半个月,一直未曾好好向先生请教过学问,今天心血来潮,特意拟了几个题求教先生,不知先生能否解答一二,容学生开开眼界?”

  明先生冷笑,抖着纸问:“你这是在考我吗?”

  “岂敢岂敢。”庾庆拱手求饶状,“就是想请先生留下点墨宝,好容学生空闲时揣摩学习。”

  明先生瞅了眼纸上内容,“出题分策论、经史、赋论、诗词,这四道题是标准的锦国会试出题格式,尤其是这篇赋论出题,涉及国士与君王之间的关系,出题者的格局不低,这真是你出的题?”

  听他这么一说,庾庆心里嘀咕,看来还真有可能是会试考题,表面却呵呵笑道:“是我出的,就是随手出题,哪有什么格局。”

  明先生随手将纸甩了出去,嗤声道:“要把这四题答完,一下午时间怕是不够,犯不着给自己找罪受。”

  庾庆将题捡起,又双手奉上,“先生,一下午够了,您随便答一答就好。”

  明先生一脸的没空,扭身就在那摆放枕头,准备睡觉。

  庾庆则再次捧着考题恭请,“先生,您刚来时说过的话,学生记得清清楚楚,至今言犹在耳。您说您教人,愿学的就教,不愿学的,教了也没用。如今学生诚心想学,还望先生不要对学生食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