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希冀166(1 / 2)

诗的希冀:

李杜去后百年来,人们对于李白杜甫的诗词愈加耳熟能详了。更有甚者,情深意浓,使教之子侄,传之后代。

他们的皇皇大作就是这样在许多家庭里传递下来。

越千年,到了逊清之际,近代开埠,权贵百姓,依然怀之不忘。三江五湖,长城内外,卫藏伊犁,至于马来东瀛,留学客居之者,除陶潜之高风,尤奉李杜诗章为经典。

为什么?是在真实中的淬火。李杜诗的韵律极其精妙,而在精妙的韵律之间,又饱含了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对祖国河山之拳拳,对几家百姓的关注。

且,

二人生长在盛唐之交,时也运也。无论李白飘逸不俗的神奇经历,还是杜甫蹭镫不起的蹉跌和老病,都可以是各个社会阶层求进步子弟们的写照。产生了共鸣。

我们可以说,唐五代以降,以至于当今,才子还少啦?!

不客气滴说,某些才子的故事,精彩程度,曲折离奇,丝毫不逊色于李杜,只是名气逊之,时运不济。

以此论之,李杜虽有不遇的不幸,却有幸成为后世文章之冠。

千百年来,受我们老百姓推崇。

英雄惜英雄,豪杰爱豪杰;一番激昂慷慨,怎不叫人心向往之?

既有“我自狂歌空度日”的洒落,

又有“风急天高”的忧愁,

既有“长恨二人不相从”的痛惜,

又有“前不见古人”的大气!

近代研究李杜者,有陈寅恪、郭开贞,陈郭既喜李杜之文章,又写文互相攻诘;现代喜爱李杜者,车载斗量,他们同样也是既喜爱李杜诗,又互相看不上!

但是,人们忽略了一点:人们对二位诗人的希冀太深太重了。

爱之欲其神。

神话了李杜的诗,也神话了他们本人。把他们看成是文坛不可逾越的泰山北斗,---真真儿就后无来者啦?

这样的话,属于未来的我们怎样去开拓世界呢?

一小块文坛就羁绊住啦?

我们虽然惜高才、崇拜诗才,但是也不能因此瞧不起自己吧?

早知道,除了诗,我们还有别的。

那么,

笔者是从哪里发现人们对李杜这样的崇拜而妄自菲薄的呢?

---从久久不变的孩童朗诵中。

我们的孩提时代给李杜诗进行了加冕,诗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可以说是很高的评价了。

这个评价从唐代穿越到了我们的高中时代,无人敢说个“不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