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211(2 / 2)

还好江修白这次没事,要是有事,他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达叔刘婶。

他来到砖窑前,看了看里面码得整整齐齐的砖胚,并不急着让人封窑,而是问了姚举他们,有没有人知道关于烧砖的知识,准不准确不提,知道的都说出来,他自己来判断。

然而,普通百姓对烧砖这种“绝密”的技术那是真的不了解,倒是刘海说了一个点:“县里王家就有砖窑,他家的老把头每次烧窑都会在观察口放上一些火照。”

烧窑最重要的是判断窑里大概的温度,这就需要最有经验和技巧的人来把握,这个人就是此窑的大师傅,称之为把头或者把桩。

江修勉:“火照?”

这个词有点熟悉,好像在哪看过。

刘海点头:“对,尖头圆底的,小小一个。”

江修勉记忆里有点印象,他回庇护所的屋子里翻了翻书,终于在一本关于烧瓷器的书上看到了“火照”两个字,还有一个法子叫“观察火候法”。

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里,国人用目测,以此法制成了闻名世界的陶瓷器,其中就有最著名的青花釉里红。

火照,在现代也被叫做测温锥,其熔点是固定的,到达一个固定温度就会融化,将其放在观火口处,隔一段时间用铁钳夹出来一个,观察其变软的程度,就可以来判断大概的温度。

使用温度计是最直观的办法,但不是唯一的办法,江修勉知道是自己坐井观天了。

早知如此,让小白去买测温锥好了,那就不至于出这等祸事了。

可世上哪有这么多的早知道,江修勉深吸了一口气,出了门去到砖窑前:“封窑。”

窑封好之后,只留两个孔,一个进柴,一个观火,要是有测温锥,此时应该就放在观火孔的附近。

“添柴。”

为了保证木柴能燃烧的最高温度,晾晒砖胚的时候也在晾晒木柴,此时的木柴虽然还有些水分,但已经不是完完全全的湿木头了。

火很快就烧了起来。

判断温度只是烧砖窑的一个环节,同样重要的是掌控温度的变化。

即升温和降温的速度,和最高温的持续时间,都将影响红砖的质量。

不同的火焰颜色表现不同的温度,木柴的质量和干湿度,窑里氧气的浓度等因素都影响火焰颜色。这时就需要把头的经验了。

江修勉现在就是这个把头。

“照这样烧,要多久能出一窑砖呢?”刘海问道。

“一个昼夜吧。”

刘海伸出一根手指,又弹出了四根:“一个昼夜出五千砖?!”

“应该可以吧。”

“应该?”

“刘什长,我也是第一次烧窑,我也不清楚啊!”

刘海欲言又止,他很想说,你第一次烧你烧个小的呀!五千砖要是都废了,那那那——

罢了,窑都封了,火都点了,砖胚已经在里面了,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

因为是第一次烧砖,江修勉不能离开,所以今晚肯定是要住在庇护所里的,小顺得了通知,便在上塘村把两位少爷的晚食提上山来。

江修勉还没忙完,小顺就把食盒放进了屋里,食盒底部用热水保着温,就算是这么冷的天,放一个时辰也还是热乎的,可少爷太忙了,天都黑了,还没回来,小顺便把变温的水换掉了。

刚换好,便听到屋里有动静,江修白醒了,一醒就说好饿,饿得快死了。

小顺赶紧把食盒提过来,打开盖子,把里面的饭菜拿了出来,他原本是想给江修勉留一半的,但被江修白的吃相给吓到了,他们也是熟人了,但从没见过江修白吃饭吃得如此没有仪态。

“白少爷,您慢点吃,别噎着了!”小顺也顾不上要给江修勉留饭菜了,他生怕江修白噎死在他面前。

小顺刚把饭菜摆好,江修白就开始使劲扒饭,根本来不及夹菜,饭就下去半碗了,噎得直翻白眼,小顺赶紧给倒了一碗水——出门在外,一切从简,汤是不可能有汤的。

江修白就着小顺的手,“吨吨吨——”把那半海碗的手喝完了,继续扒饭,眨眨眼,剩下的半碗饭就进肚了。

那碗,是农村的大海碗,直径十五厘米的那种!

“添饭!盖满!”

江修白把碗递给小顺,这才有空夹菜吃,那是一筷子一筷子地往嘴巴里炫,小顺看得心惊肉跳,时时刻刻备着水,就怕眼前的白少爷被噎住了,他救不过来。

江修白终于吃完了,放下碗,对着小顺伸出双手,后者赶紧把桌上装着水的碗递过去,看着他三口并作两口地喝完了,这才打了个饱嗝:“嗝——”

“白少爷,我家少爷吃啥呀?”

小顺看着眼前空空如也的三个盘子,以及那只剩几颗饭粒的饭钵,傻眼了。

他可是装了三个人的份量啊,就怕他们家少爷吃不饱,这下好了,饱不了,因为吃都没得吃。

山下可能有剩饭吗?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啊!

“你别急。”江修白摸着自己滚圆的肚子,半靠着椅背上:“你家少爷大把东西吃!”

信你就有鬼了,盘子都被你舔光了,他家少爷去哪吃呀!

小顺看着江修白的眼神带了点幽怨,要不是白少爷也是本家少爷,他都要骂人了!

“怎么了?”江修勉刚回来问道。

江修白抱着肚子:“我太饿了,把你那份晚饭也吃掉了,小顺正心疼你呢!”

“没事,我有东西吃。”江修勉对小顺说道:“你下去休息吧。”

“是。”小顺见江修勉发话了才作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