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复读班32(2 / 2)

不论使用什么方法,只要有傲人的升学率,就代表着先进,就是名校。从而带来名校效应,生源滚滚而来,财源滚滚而来。

后来有几年时间,为了体现教育公平,教育局限制只有应届生才能参加考试,复读生不准。于是,为了解决复读生的学籍问题,很多人顶替已经辍学的学生的学籍。

虽然教育局发文件三令五申要求严禁复读生顶替应届生的学籍参加中考,但也只是发发文开开会说说而已,真实执行时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没有办法的事情,都是这样。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违背现实存在就是不合理的。现实往往会残酷地打脸,不论是谁的脸。

那些年,全县农村中学里升学率排在前列的郭家店中学、长营盘中学、老农场中学等那些学校,哪个不是靠复读生拉高分数的?后来迎头赶上的铁东中学亦是如此。没有其它路径,华山只有一条路。

水涨船高。在国家对中专生实行包分配的时代,农村孩子把实现“跳出农门、吃商品粮、转变身份”的美好愿景全寄托在中考上,中考竞争越来越惨烈,中考分数逐年提升,越来越高,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高到有些离谱。

方直记得1992年的中考成绩总分是540分,录取分数线是522分,自己考了528分,一位师范同班同学考了538分,只有语文作文扣掉2分,其余皆是满分。后来想一想,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那是一个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时代。多年后,方直提到自己当年的中考,都骄傲得不知所言,酸楚得五味杂陈。

时代成就人才,光辉成就岁月。为了“跳出农门、吃商品粮、转变身份”,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复读三五年考上中专是很普遍的现象。没有个三五年的复读生涯,基本是考不上中专的。

也有少数人复读了七八年才考上,从十五六岁复读到二十来岁,被戏称为“八年抗战”。无论复读时间多久,只要最终考取,就是伟大成功,伟大胜利。

方直在初三复读一年考取师范,成绩算是比较不错的,一直以来,被老师们当作学习榜样做宣传。当他从龙阳郡师范毕业分配到白膏河中学当老师的时候,他的同学殷华景、陆化雷、李林等人还在铁东中学复读呢。

后来几年,这几位同学也都先后榜上有名,摆脱了农民身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用在那个时代的复读生身上再合适不过。功成了,名便就了。

独木桥终究是独木桥,它的特点就是窄,就是拥挤不堪。毕竟通过独木桥的人有限,很多人在复读三五年无望后,就彻底失去了继续读书的信心,辍学回家当农民或者出门当农民工去了。

单宇藏校长当年也是复读生,毕业于龙阳郡师范学校。方直、徐谦化、张兆建等也先后毕业于这所师范学校。单宇藏是大师兄。从中受益了,他们这些人自然深谙开设复读班的重大意义。

白膏河中学的大部分老师早都希望能够开设复读班。这个密码不是秘密,只是看客观条件成熟与否。最重要的就是看学校的师资如何。那个年代,一个学校能够各科老师都配齐,都具有相当水准,是很难做到的。不止是白膏河中学不具备条件,绝大部分学校都很难具备条件,不然,也就不会有极个别学校脱颖而出成为所谓的名校了。

这些年来,学校升学率一直稳定为零,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复读班。没有复读班就招收不到优质生源,没有优质生源就提高不了升学率,提高不了升学率就招收不到优质生源。不是优质生源,就极易造成学生流失。多年来,白膏河中学已经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时间回到若干年前,当年,若不是章振兴校长被调走,若不是民师名额被简小洁半路抢走,若不是英语老师马千里老师被迫离开,复读班早就开设了,白膏河中学早就声名鹊起了。

真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时光倒流,也许白膏河中学会尽一切努力开办复读班。不过,那也只是也许罢了,前提是要有一个扛旗者才行,要有客观条件才行。可惜都没有。

现在单宇藏校长倡导开设复读班,并且马上着手实施,多好的事情。他的雷厉风行的做法,一下子吊起大家的胃口,这可是大家多年的心愿呢,让人再次看到白膏河中学将要复兴的希望。

于是,白膏河中学的全体老师高兴起来,甚至有些许的兴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