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专诱惑(2 / 2)

民办老师与代课老师大多为老三届前后的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一边教,一边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的民办老师与代课老师占比高达百分之七八十。农村中学稍微好点。

后来,地方府衙财政也积极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投入,所以当时很多中师毕业生大都分配到了农村中学任教。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方直龙阳郡中师毕业,没费多大劲,就顺利地分配到了白膏河中学任教。

白膏河中学的校园不大,占地面积也就是七八亩地见方的样子。S305省道从门前穿过。大门朝南,钢筋焊接成的铁大门,喷了银色的油漆。“白膏河中学”五个字用红漆喷在五块圆形的铁皮上,在焊接在大门正上方,构成了拱形门头。大门左边的白墙上用蓝色油漆写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右边的白墙上写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标语。

走进校园,中间是稍显坑坑洼洼的柏油路,也是校园的主干道,两边是高大茂密的梧桐树。

柏油路把校园分成东西两边。西边是三排瓦房,用作教室。每排六间房,两个教室,共计六个教室。初一初二初三每个年级两个班,这是学校最初的布局,一直保持下来没变。

教室最初是浑青砖瓦房,后来在常澜庭当校长时翻盖了一次,青砖变成红砖,外加走廊,即成了现在的走廊房。不过质量比之前的浑青房子差了许多,头年盖好,第二年便开始补漏。

房子是由时任学校总务主任兼会计的吴德仁老师的岳父承包建成。在学校教室建成补漏的同时,吴德仁自己家里的上下八间的楼房套间也完工了,也是由其岳父承包。

在当地农村,吴德仁可是第一家能够盖起如此豪华楼房的人。楼房封顶的时候,引来附近邻村的人过来看排场,大家眼睛里流露出羡慕无比的神色,啧啧声此起彼伏。

当然,有知情人晓得吴德仁是如何盖起高楼来的。但也只能羡慕嫉妒,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

眼见他的楼牢牢矗了立几十年,无恙。

每排教室的前面有一个用碎砖头和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虽然简陋至极,却是孩子们快乐的舞台。

有零花钱的同学花上一两元钱在小卖部买一个乒乓球拍,没有零花钱的学生,自己弄块三合板做成一个乒乓球拍子,即使没有胶皮,在简陋的水泥乒乓球台上,也照样玩得虎虎生风。每天放学后,水泥乒乓球台周围都会响起一片“扣啊”“抽啊”天真的喊声、喝彩声。

东边也是三排瓦房。后面两排是最初建成的浑青瓦房,用作教师的宿舍。有老师居住的房子尚可,无人居住的房子已经是千疮百孔,有门无锁,有窗户没玻璃,刮风漏风,下雨漏雨。

前面一排是温乾坤当校长时盖的走廊瓦房,也是青砖变成红砖,外加走廊,用作老师的办公室。房子仍然是由时任学校总务主任兼会计的吴德仁老师的岳父承包建成。

教师办公室的房前有两个花园,用砖头砌成。一个花园里活着两棵开红色花的普通月季花,没修枝丫,老枝老刺地肆意生长,零散地开着花。因为无人修剪,月季花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很任性。

另一个花园里活着一株美人蕉,美人蕉也任性地生长,犹如旱地芦苇,已经泛滥成一大片了。每年春夏季节,美人蕉硕大的叶子肥沃成深绿色,厚厚的,伸展到花园外,茎秆最上面顶着娇艳殷红的花。

花园南面就是操场了。

几十年了,一副老旧篮球架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它是校园发展变化最有权威的见证者。白膏河中学搬迁到白膏河集,从头到尾,从春到秋,到夏,到冬,老师来了一拨又一拨,走了一拨又一拨,篮球架依然还在那里,看得清清楚楚。

校舍已经破旧,已经很破旧。房屋多成危房,却一直没有修葺,没钱哪。

在追求升学率的时代,白膏河中学是没有发言权的。因为十几年来的升学率几乎为零,地方府衙财政是不可能给一个升学率为零的学校划拨钱的。

自古以来,上学要缴费,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学生上缴的学杂费是学堂学校很大的一笔收入。偏偏白膏河中学教学质量差,名声在外,自然学生数就少。学生少,收入就少。收入少,就无钱发福利。不发福利,教学质量就差。如此这般,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样的光景持续着,维持着。一个字,熬。甚是不容易。对于白膏河中学的老师来说,绝大多数人就是在“熬”。“熬”到什么时候为止,大家也说不清楚,“熬”到不能“熬”为止。点灯熬油。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大家都想当然地这样认为。或许,这样是对的。公认的就是对的吗?或许,这样也不完全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