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μ粒子反应装置96(1 / 2)

PS:以下内容,仅供娱乐,请勿较真!!!

-----------------

89年冷聚变的神话破灭之后,科学界将这一概念视为了伪科学。

不过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狂热的科学家在坚持冷聚变的研究,他们每年都会有至少一场相关实验在进行。

白朴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初略阅览完毕系统提供的全套技术理论后,他忽然发现,系统提到的一个粒子,貌似早在50年代,就已经被人发现了!

这个粒子就是μ。

μ粒子,也就是比较重的电子,它大约比电子要重200倍。

科学家在47年预测到,56年实验成功,甚至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实现了μ粒子协助的聚变反应。

打个比方说,两个氢核通过共用电子,可以靠得很近,两个原子核不会处于固定的距离,它们震动核扭动的频率很高,所以在理论上,他们可以达到聚变的距离。

但像氢气、氮气和氧气,或者其他分子一样,聚变极难发生,这也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大气,不会是一颗巨大的聚变炸弹的原因。

不过,电子不行,不代表比电子更重,却和电子形成原子分子的方式表现无异的μ粒子不行。

因为μ粒子比电子更重,所以它的轨道,会比相同能量和角动量的电子离核更近。

这意味着,μ粒子形成的原子分子,会比普通的原子分子,体积小约两百倍,间距也只有原来的两百分之一,发生聚变的可能性更大。

也就是说,事实上,我们其实早就有了低温聚变的技术了。

之所以没有普及到生活中,是因为低温环境下的聚变,仍旧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因为μ粒子存在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0.000002秒,也就是2毫秒,之后就会自动衰变成普通的电子和分子。

而且μ粒子在聚变时,常常会卡在聚变链的间隔当中,从而导致聚变反应停止而以失败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其反应,生成一个μ粒子而输入5G电子伏的能量,最终却只产出了2.5G的能量来,之后μ就会堵在某个原子核当中。

这样一来,显然达不到人们对聚变的需求,于是这种低温聚变方式就这么被人搁置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种不太实用,条件又苛刻的聚变方式,在系统提供的技术理论当中,却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因为系统给他的技术当中,有一套生成和反应的μ粒子理论技术。

这套技术的全称是——μ粒子反应装置。

以最小的能耗,生成一对由μ粒子构成的原子,使其聚变后,引动其他正常的原子,发生聚变链条反应。

让白朴感到惊喜的是,就连μ粒子‘卡壳’的问题,系统给的这套反应装置,也能够完美解决。

这就意味着,白朴不仅可以用更低的能耗,生产一颗μ粒子,还能使其产生更大的能量输出!

或许直到这时,依旧会有人不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其实很简单,一旦白朴成功了,他就可以愉快的‘烧开水’了!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白朴需要手搓一个磁场发生装置和一个超低温制冷装置,以及一个隔温装置来。

磁场发生装置,是因为在系统提供的聚变技术当中,需要用到一种名为‘钆’的轻稀土元素。

说起‘钆’元素,估计很多人一脸的懵逼,但说起‘核磁共振’,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

因为医院的核磁共振装置当中,造影剂这一环,就有用到含钆造影剂,还有一些玻璃制造业等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