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拨乱反正祀忠良(五千字)22(2 / 2)

“荒缪!”郑经听闻之后,怒不可歇。

“如此倒转天罡之事,世所未闻!叛国卖主之徒,官府不予批判惩戒也就罢了,岂有开祠祭祀、缅怀纪念之理!”

郑经越说越气,右手对着洪承畴的木像挥舞,又转过身来对着随从的冯锡范等人用起闽南话咆哮起来:

“大家隆是泉州人,先王于闽于国有大功,伊泉州府不祭就算吼,林北唔怪伊。

但伊祭洪亨九是爱创舍?

鼓励家乡哈星效仿伊洪亨九背主求荣、贪生怕死之举吗?荒唐!恬不知耻!”

“要祭就得祭石斋先生!石斋先生才称得起‘闽人风骨’!”

“冯锡范!”郑经脸色阴沉,冷冷的盯着他。

“臣在!臣立刻彻查此事,定让混淆天罡之人,绳之于网!”冯锡范立刻低头领命。

“把这木像给孤砸了,改祀石斋先生和元白先生。还有,给孤彻查,看看泉州还躲有哪个叛国背主之徒,统统给孤揪出来。”

郑经顿了顿,脸色稍有缓和,对随从说:

“孤记得石斋先生的诞辰是二月初九,此事一定要赶在二月初九前完成。二月初九当日,本藩要亲祭石斋先生和元白先生。”

郑经口中的石斋先生,就是黄道周。

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漳浦县铜山所人(今福建东山县铜陵镇)。天启二年进士,累升至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

由于其直言进谏,被崇祯皇帝罢官回籍,私下崇祯皇帝曾对近臣言:“黄道周冰心铁胆,自是今时一人”。

清兵入关时,黄道周已经告老还乡,只是一介布衣。

而且,相对于做官而言,黄道周更像个做学问的人。

既是艺术家,也是学问家。

他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史称“漳浦体”。

世人尊称之“黄圣人”。

后世有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曾评:“明季书家,可夺王铎之席的,只有黄道周。”

黄道周的画亦是一绝,国画大师潘天寿《中国绘画史》的评价是,“山水人物,长松怪石,极为磊落。”

时称“三株树”,同倪元璐并称为“北倪南黄”。

此为后话。

就是这样的一个学问家、艺术家,不愿与洪承畴一样迎降附逆,卖主求荣,不愿如钱谦益那样身降心不降,也不愿如黄宗羲、张岱那样避而做学问,以明哲保身。

这个老人,选择如陈子龙、张苍水那般奋起抗清,以一介书生,拔剑迎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九死无悔。

彼时,清廷颁发剃发令,开始屠戮江南,江南百姓求助福建的隆武朝廷。

可惜,福建兵马全在郑芝龙(郑经的爷爷)手中,郑芝龙拥兵自重,以致隆武帝无一兵一卒可派。

明知去救江南与送死无异,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的黄道周毅然返乡募军,得兵数千人,马十余匹,另一月粮草。

由于所募士卒多是百姓,几无兵甲,最好的武器竟是“锄头、扁担”,时称“扁担军”。

“扁担军”的士卒既无兵家常识,将帅又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文人,却毅然诀别家乡,去同兵精粮足的清兵作拼死之争。道周夫人蔡氏听闻他出征,叹道:“道周死得其所了!”

隆武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黄道周兵败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送至南京狱中。

道周狱中吟咏如故,有诗云:

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

老臣挤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

清廷派使洪承畴劝降,在洪承畴看来,如果黄道周这样的忠义之人都能投降,那自己叛国投敌的耻辱就能减轻了。

可面对洪承畴的劝降,黄道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让洪承畴又羞又愧,上疏请求免道周死刑,清廷不准。

后绝食十二日,期间其妻蔡氏来信:“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

隆武二年三月五日就义,临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纸墨,画一幅长松怪石赠人,并给家人留下了遗言:

“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

就义之日,其老仆哭之甚哀,道周安慰他说:

“吾为正义而死,是为考终,汝何哀?”

至东华门刑场上,向南方再拜。

黄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以血书遗家人: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在将要行刑的时候,黄道周不小心摔了一跤,刽子手嘲笑他怂了,怕死。

他表示自己绝食十数日,只是饿了,大呼:

“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

于是刽子手就给他搬来一个凳子,让他坐着行刑。

最后头已断而身尤“兀立不仆”,死后,人们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

其门人蔡春落、赖继谨、赵士超和毛玉洁同日被杀,人称“黄门四君子”。

讣讯传至福建,隆武帝“震悼罢朝”,特赐谥“忠烈”,赠文明伯,并令在福州为黄道周立“闵忠”庙,树“中兴大功”坊;

另在漳浦立“报忠”庙,树“中兴荩辅”坊,春秋奠祭。

百年后,乾隆帝称赞黄道周“立朝守正,风节凛然……不愧一代完人”,为褒扬黄道周忠节,改谥“忠端”;道光帝甚至旨准黄道周从祀孔庙。此为后话。

以自己文弱的双肩,担起天下大任,抛头颅,洒热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此悲绝之情,忠勇之状,感天动地。

“或许石斋先生、大樽先生、苍水公等人不善领兵作战,对上清兵无异以卵击石。

本藩也不求家乡学子,都能成为岳武穆那样来挽狂澜于既倒。

但至少,能明事理,辨是非,知荣辱吧。

本藩相信,如果人人都能做石斋先生、大樽先生、苍水公那样‘于世无补’之事,我泱泱中华焉能任由东夷小族凌驾。

石斋先生曾写道:

‘何人如武穆,唯我效文山’。

闽人风骨,当数石斋先生!”

郑经准备借此机会,拨乱反正,大祭忠良,以正视听。

……

等交代完事情后,郑经看着依然香火鼎盛的泉州学宫,又抬头望向天空。

福建的二月,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泉州的空气,弥漫着海的清新。

本藩,要给泉州百姓一片清明!(注1)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