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满城皆颂汉王名102(1 / 1)

后世所谓结构最为稳定和优秀的社会结构为纺锤形社会,不管在什么领域都是如此。不管是年龄构成还是财富构成,都是将纺锤形社会作为最为成功的社会结构。

在社会大同的长远目标没有达成之前,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哪怕是在这种纺锤形的社会构成下,也会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确确实实是处在最底层的。

社会治安和道德标准其实也是如此,不管什么地方、什么时代,都会有那么一小挫人,确确实实是属于“恶人”、“危险分子”这个范畴之内的。

而“活力团体”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人类社会自起步发展就开始出现的玩意儿,不管是什么时代都少不了这么一批人,吆三喝四、偷鸡摸狗,看起来十分嚣张,让老实人避之不及,但实际上除非故意放任,在正常的社会构架下面对官方的治安力量绝对是不堪一击的。

云南城为了确保汉王殿下过年期间心情舒畅、不让不长眼的混蛋扰了他老人家的兴致,首先拿来开刀的就是云南城的城狐社鼠、“活力团体”。这帮人平日里欺行霸市、欺男霸女,与赌场、烟花楼、高利贷这样的生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小商小贩云集的街市上也时常能看到他们的影子。这帮人的存在和构成其实并不是秘密,因为“活力团体”不是秘密团体,“活力团体”成员得将自己的“肌肉”亮出来,才会让老实人感到害怕。所以做事高调那是肯定的事情。所以也早就在云南城的官员皂吏那里“挂了号”。只不过官府闲来无事不会拿他们开刀,因为打掉一批人很快就会有另外一批人取代他们的位置,费那个劲对于如今的行政力量和司法力量而言得不偿失。

但是一旦城里面出了大事儿,比如凶杀这样的大案,首先被调查的肯定也是这帮人——谁让你平常就不老实呢?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现在云南城就即将出现一件大事:汉王殿下要与民同乐、共庆新春!所以为了保证过年期间云南城中欢乐祥和的气氛,这帮城狐社鼠立刻便被扫荡了一遍。不能说完全清理干净,毕竟不是后世的专项行动,走漏风声是肯定的,但底层的成员绝大多数都被沐昂带着云南府兵和汉王卫的人马扫进去了。老大跑了没有关系,小弟都进去了老大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难不成还真有人能从蓬莱西路砍到南天门不成?为了确保最大程度保持近段时间云南城的安稳,沐晟没有将这第一次的行动交到云南城的官员皂吏手中,而是动用了真正的“武装力量”。

云南城的大牢里面人满为患,只要在民间“小有名声”,就是这次打击的目标。沐晟可不管你是“义薄云天”还是“心狠手辣”,只要觉得你平日里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耀武扬威、偷鸡摸狗,那就等着兵卒上门,“赏”一个最短七天的免费食宿套餐吧!

被关进大牢里先饿上一天,然后才有人过来问话。别想着能盘上那些平日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捕快皂吏的关系,每次的讯问都是汉王卫、云南府兵和云南城官吏三方在场。没人受到刑讯逼供,但这么大规模的抓捕,只要有一个心理素质不过关、招认点儿什么,立刻便能拔出萝卜带出泥,左右同伙基本上都在牢里,都不用费心传唤,去牢里面直接找人就是了,方便得很。

搂草打兔子,还真破获了不少陈年旧案,已经按照汉王爷“方略”中的要求,固定了完整的证据链。本地能判的就直接判了,需要上报的即刻上报。云南城的官员原本还有些闷闷不乐,毕竟“加班”这种事情,只要脑子正常,那是没人喜欢。但这会儿不一样了,只要心中没鬼,云南城的大小官员无不两眼放光盯着牢里被关着的人:那可是一个又一个的功劳!别的不说,就按这几天的破案数量,明年吏部对云南城官员的评价最少得是一个中上才行!

而最先感受到这次“联合行动”好处的可不是加了班才发现有收获的云南城官员,而是城里的普通百姓。去街上摆个摊卖点儿新鲜蘑菇不用担心有满身纹绣的“好汉”上门要钱了、夜里去酒馆喝两盅不用担心回家路上被蒙面好汉拦路交流了、摩肩接踵的集市上买点儿东西不用担心钱袋子没有藏好被人摘了去了……

整个云南城风气瞬间清明,甚至在云南城官员对朱高煦拍马屁的话中,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的词语。朱高煦对此毫无反应,并因为这个拍马屁的官员打扰了自己设计鳌山的事情而愤恚而怒。

当然不可能所有人都满意。牢里的那些忧虑且不满、出逃的那些彷徨且不满、云南城中的保护伞们闷闷不乐愤愤不平郁郁心忧且非常不满……

朱高煦哪里管什么人对他心怀不满?汉王爷只对除夕夜即将点燃的鳌山感兴趣。眼见着一座以竹木为骨架、上悬各色彩灯、绘画、神像、鲜花的巨大灯棚从无到有一点一点搭建起来,朱高煦心中很有成就感。

北宋年间,开封搭建的元夕鳌山就能搞到十六丈,朱高煦没玩那么大,整个灯棚五层五丈,正面看如灯火辉煌的城池,下方仰头观望如同璀璨星河落入辉煌殿堂。

其实就是用竹木搭建一个棚子,弄成大致的楼宇形状,然后在竹木架子上悬挂彩灯、张贴绘画。因为是竹木骨架,所以并没有那么牢靠。朱瞻圻过来看了一眼,生怕到时候凑热闹的人太多,一拥挤把棚子给挤塌喽,所以建议朱高煦在灯棚下面设置了几道固定在地面上的栏杆,能够大致约束参观人群的行动方向、限制同时处于灯棚下方的人群数量。

朱高煦对此建议嗤之以鼻,等朱瞻圻再过来看的时候,发现灯棚下面设计的不是自己建议的那种光秃秃的栏杆,而是经过了设计的、有造型的如同连廊一般的通道,看起来不仅不突兀,还十分妥帖地与灯棚融入一体。

不过朱高煦总是感到有些奇怪:跑来搭棚子的人是不是太多了些?好像干活的时候密密麻麻都是人,可偏偏放饭的时候在工地吃饭的人却并没有多多少、粮食消耗也是老钱给自己禀报过的人数的消耗。还真有只干活不吃饭的人?而且都跑到云南城来了?

朱高煦一边胡乱思索着,一边伸手接过一个黄毛丫头递过来的并不甚精美的灯笼。这丫头明明十分不舍的样子,却仰着头要汉王爷将这个远比不上宫灯精美的灯笼挂到鳌山上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