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回 解试第二91(2 / 2)

胡宗愈相对平和,微笑说道:“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迎来考校之日,我很期待。”

唯独苏轼一言不发。放眼巡看这多如过江之鲫的考生学子,苏轼内心竟然突兀升起丝丝悲凉。

看着苏洵翘首企足满是期待的眼神,苏轼紧闭双目强行压下内心深处那一丝别样的负面情绪,逐渐重新坚定起来。

众人心情太过兴奋,心潮澎湃之下无人注意到苏轼此刻的异样。

在景德寺门口,众人分道扬镳。苏轼、苏辙、胡宗愈去往贡院(大院)参加开封府解试,林希去往别院(小院)参加别头试。

开封府解试为期三天,本次考试的题目是“两论”“一策”。论是议论文,策是策问。“论”通常指的是对某个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而“策”则是指对当时时政或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针对“两论”,苏轼分别作《儒者可与守成论》和《物不可以苟合论》。

《儒者可与守成论》:本论说明儒者虽难与进取,但可与守成,表明文人主政的思想。

《物不可以苟合论》:物不可以苟合,语出《周易·序卦》。本论的结论是“天下之祸,莫大于苟可以为而止”。本论阐明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随意的观点。最后再引用《易经》,说明后代之人的思想与古代的圣人有很大差别,强调应当向古代圣贤学习,牢记“物不可以苟合”。

针对“一策”,苏轼作《文以明道请求先圣》:本策首先论及近世因王政皆出于刑书,导致旧学无用,古风遂忘;然后强调文章的内容(道)应当重于形式(文),借助于儒家之“道”的旗帜,来反对内容浮薄空泛的文章。强调平易流畅的文章风格;最后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是内容、是本质,“文”是形式,是明道的工具,而非一味地追求辞藻华丽,却没有实质的内容。本策揭露当下文坛时弊,倡导古文运动,最是贴合欧阳修的心意。

与此同时,国子监解试正在开封府开宝寺举行。国子监,是北宋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解试是特意为了在国子监求学的考生单独准备的,可见朝廷对于国子监的重视程度。本次开宝寺国子监解试,程颢、程颐兄弟俩赫然在列。

三日时间一晃而过。苏轼、苏辙、林希、胡宗愈出考场后于景德寺门前再聚。四人脸上皆有傲然之色,面露微笑,显得从容不迫,似乎对于本次解试已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四人相视对望,无须言语,同时迸发出朝气勃发的爽快大笑。

果不其然,解试放榜后,苏轼居开封府解试第二;林希更胜一筹,居别头试第一;苏辙和胡宗愈也都顺利通过开封府解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