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回 道法自然(1 / 2)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苏轼8岁。

此时,大宋王朝内部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外部第一次宋夏战争持续,对辽增加岁币,国库日益空虚。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震动了大宋朝廷,多年沉闷的政治空气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此年,范仲淹提出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的整顿政事十项主张。

澄清吏治: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均公田。

富国强兵: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减徭役;修武备,整治军备。

厉行法治: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吕夷简罢相,以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第一次宋夏战争爆发后,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为枢密副使,欧阳修等为谏官,推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

北宋的学校分为大学、小学,没有中学之称。大学是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书院(相当于私立大学)等高等教育;小学是基础教育,又叫蒙学,启蒙教育的意思,小学分为官学和私学,私学亦称私塾。

八岁的苏轼终于迎来了入小学私塾的那天。苏轼入学的私塾是程父所选,位于眉州城一座大型道观内,观名“天庆观”,师从道士张易简。易简二字,取自《易经》,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经三句精髓:一阴一阳谓之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上易简皆可得。

张易简道长是当时蜀地有名的道教人物,他的文学修养也非常高,不管是世俗间的琴棋书画,还是道教方面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修炼等都样样精通。

苏轼在苏洵、程夫人、杨姨、苏八娘、苏辙五人的陪同下入学。苏洵和程夫人与张易简道长简短见礼后便带着众人起身离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