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回 戏游南诏61(1 / 2)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诏皮逻阁兼并其它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南诏政权从此开始。

大理国是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南诏建国,定都羊苴咩城(位于大理苍山中和峰下,在今大理古城及其以西地区),国号大理,因举国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北宋人仍然习惯称其为南诏或者南诏大理国。

宋朝时期,放弃了对大理国的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因为宋朝建立初期,将国家重心都放在抵御北方和西北外敌上,恪守“重北轻南”的战略方针,遂放弃了对大理国的统一;其次,是由于宋朝统治者未能清楚地认识到大理国在当时占据着重要的边缘地理位置。元朝正是有了这一认识,先统一了西南地区的大理国,在占据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后,逐渐完成统一大业;最后,当时的大理国与宋朝关系较好,两国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交流,从而对宋朝产生了强烈的历史、文化认同感。

大理国与南诏一脉相承,文化深受南诏影响。在南诏文化体系中,儒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理文化中,不但承袭了儒学文化,还进一步融合了佛教文化。大理国崇尚佛法,以佛立国。大理国效仿宋朝体制,以儒、释、道及本土文化教化民众,采取筑新城、徙居民、收商税、开盐井、重佛教、开科取士等治理措施。这一时期的大理国发展迅速,民族和谐,一直平稳维持了300多年。直到13世纪中叶,蒙古大军南下,大理国的历史才结束。人类的前进就像一条奔腾的大河,大理国仿佛就是河边的一条小溪,随着百川汇海的趋势最终融入了华夏文明的主流。

在定计南诏的当日,苏轼和二饼留宿在益州衙署,只有苏洵独自返程回家。苏洵给程夫人的解释就是张大人极其欣赏苏轼,善留其在身边锻炼一些时日后再回家。程夫人自是大喜过望,对此深信不疑。

翌日,苏轼、二饼、种古及其亲自精挑细选的十位陕西厢军精锐兵士,一行十三人,大张旗鼓地从益州城启程出发前往邛部川。种古和十位厢军兵士化身为从秦凤路远道而来购置大理马的商贾。苏洵和二饼则是其临时聘请的蜀地向导。

益州城距离邛部川约700里路,一行人并未疾驰赶路,而是以普通商队马车的速度行进,次日下午才抵达邛部川,一路没有任何波澜。

沿途,种古对于苏洵的《几策》、《权书》、《衡论》三书爱不释手,特别是三书中涉及军事的部分,种古更是不时和苏轼一起交流探讨。在张大人的提点下,种古将《几策》、《权书》、《衡论》三书亲笔抄录了一份,日夜不辍奋发研读。苏轼也是感叹,张大人在提拔后进上真是煞费苦心、殚精竭力。

当十三人来到邛部川的时候,邛部川已经被前期调往屯边备战的部分蜀地厢军实际控制,其酋长百蛮都鬼主已被牢牢掌控。邛部川和益州城最新的消息已经被蜀地厢军严密封锁,没有半点泄露到南诏大理国,可见张方平办事的能力和手腕。这为苏轼即将开启的将近一月的戏游南诏之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经蜀地,一条则经广西,但经广西之道路在北宋前中期不甚畅通。所以由蜀地入大理国是最好的选择。

一行人在邛部川休整了一晚,翌日凌晨便动身跨过宋朝边界去往大理国境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