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影响(1 / 2)

不是所有的后世制度,都适合放在古代实行的,尤其是在古代法制不健全,更多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的情况下,有些制度放在古代,妥妥是要造成混乱的。

大宋朝的制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尤其是立国时留下的隐患,导致很多制度本身就很奇葩,而顾深提议的那一整套预算支度体系,在大宋根本就找不到附着的根基,冒然实行,只会添乱。

所以,范仲淹狠狠地训斥了一顿顾深,让顾深引以为戒,不要什么事情都想当然,任何国政都关系到万民福祉,必须慎之又慎。

治国如小烹,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吧,顾深的话,对范仲淹也不是没有启发的。

以范仲淹对国政的了解,他也觉得,如今的三司制度,确实有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感觉,三司对全国范围的计量用度,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弊端还是不少的。

而借用顾深所谓“总预算”的理论基础,范仲淹也觉得,三司使下面,应该还有一个部门,专门用来计量全国用度,调整三司储备,避免大量的财力物力被浪费.......不过这些东西,都是范仲淹内心自己想想而已,暂时还用不到。

当然,什么借用商人之力,行外包之事,这事儿直接在范仲淹这边就被毙掉了......商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偶尔赚些银钱,给国家交税就够了,国家大事,还轮不到商人参与进来。

还是回到治水的事情上来。

关于顾深的提问,范仲淹直接告诉顾深,只要商人重义,出多少钱他都愿意接受,而且,他自然也有办法,让对此有疑虑的人说不出话来。

范仲淹可以这么说,他反正是君子坦荡荡的人......可顾深不能这么干呐。

筹措的钱多了用不完还好说,这要是用度不够,还要第二轮捐款......对范仲淹的名声是没啥影响,但他这个实际负责操持事务的小小贡生,可受不了这样的非议。

所以,顾深觉得吧,自己还是把事情想的多一点,起码得把范仲淹治水计划的总流程摸清楚,自己搞一个预算出来。

因此,六月剩下的这段时间,顾深几乎就是呆在范仲淹的府衙内,对着各种水文,物价资料,盘算这次治水,到底要花多少钱。

人手不够,顾深直接把王单给叫来帮忙,而就算王单来了,两个人也算不过来。

因此,王单提议,把自家媳妇儿和苏锦儿一起叫上。

程玉没出嫁前,其实也管理过程家的产业,而程家,主要是做车马行的,整个江南东路的船行,车马行,基本都有程家的份子钱。、

程玉对各地物料的运输成本,可以说是门清。

至于叫上苏锦儿......一方面,是因为苏锦儿家是做布料生意的,虽然主营是丝绸,但对于各地的毡布麻料价格也非常的了解。

治水需要用到的基本都是毡布麻料,有苏锦儿在场,更容易制定出合理的预算价格。

另一方面,王单和程玉觉得,苏锦儿和顾深的事儿就算是定下来了,让两人提前相处一下,培养一下感情。

当然了,前者是重要目的,后者,只是附带目的而已。

很显然,前者的目的达成的很完美,苏锦儿不仅在毛毡麻料的用度上给出了专业性意见,还在整个预算制定的过程中,帮了顾深很大的忙。

毕竟,这四个人里面,只有苏锦儿是真正当家做主的,知道哪些东西能省,哪些东西不能省。

但后者的目的嘛......苏锦儿现在还是有点生顾深的气。

半个多月不上门提亲也就罢了,真让媒人上门提亲了,却还不是本人委托的,而是程玉找来的......顾书生你是几个意思?!

娶我苏锦儿,难道对你来说,就这么不重要的么?!

后来,因为水患的事情,苏锦儿也知道,如今的顾深被范知州调用了,事务繁忙,所以嘛,对于顾深没有亲自派人提亲,也多少能有个理解。

可理解归理解,心里还是有气的。

这次,被程玉拉着一起来给顾深帮忙,苏锦儿虽然来了,但心里依然还是有些不舒服。

当然,如果这时候顾深能稍微展现出友好一点的姿态来,对苏锦儿说两句好话哄一下,那苏锦儿也不至于继续赌气。

但......顾深烦呐。

数学这个东西,真的,不会就是不会啊。

虽然上辈子学了那么多年,可如今让顾深简单的制定一个项目的预算,顾深依然是觉得力不从心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