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棉花36(2 / 2)

当然这些乱七八糟的原因,苏锦儿肯定是不知道的,完全是顾深根据苏锦儿的讲述,脑补出来的原因......但苏锦儿终归知道,白叠子的亩产,跟麻料相比,相去甚远。

这才是真正制约棉花传播的原因之一。

而原因之二,则在于,这个年头的棉花种子很大,棉絮缠绕在棉花种子上,实在是很难剥离,只能靠纯手工的去一点一点的剥,时间太长,工序太繁琐。

而这个时代的棉絮,韧性也不够,纺线的时候非常容易断裂,再加上棉花纺织用具的缺失,用纺丝的器具纺棉花,效率低下不说,也很难织出长匹的布来,最多只能织出一小段一小段......这样的布匹,能用来干什么?!

中原和江南,高端丝织品有各种品质的丝绸,低端市场有麻布,麻料,白叠子有这么多的缺点,自然不会有商人想着去推广,那自然也不会有人想要就地种植。

这就不由得顾深不感慨——黄道婆,真的是值得任何时代人尊敬的存在。

不是那些历史名人们看不到棉花的作用,他们都看到了,但他们只能看到棉花的问题,却解决不了棉花的问题。

而黄道婆做到了。

所以,顾深决定,学习一下黄道婆。

当然,顾深可没有黄道婆那么丰富的纺织经验,但顾深得感谢一下自己上辈子的外婆......老人家是农村人出身,后来生活好了,进了城,但始终念念不忘手里的那点手艺。

因此,顾深上辈子的外婆家里,还保留着一整套农村纺纱织布的机器。

用外婆的话说,那是用来传代的传家宝贝......虽然到了后来,外婆自己都把这套“传家宝”给扔了。

但是吧,顾深小时候贪玩,最喜欢摆弄的,就是那一套全木质的器械。

顾深也是一直等到长大后,才知道那一套器械就是旧时代农村妇女纺纱织布的东西,但小时候,他就是觉得好玩而已。

而外婆呢,可能也是出于回忆,或者是陪小外孙玩,还真的教过顾深怎么纺纱,怎么织布......不过顾深能记起来多少,还真不一定。

但那套器械,顾深还是印象比较深刻的。

毕竟又能转,又能踩的,好玩啊。

现在顾深要做的,就是凭借自己的记忆里,试图去还原这一套器械。

不过嘛,这一切,都得先等苏锦儿把棉花给弄回来再说。

以福建路到江南东路的距离,就算苏锦儿现在写信给自己的朋友买棉花,等送到苏州府的时候,估计都得明年开春以后了,至少这个冬天,是帮不上疏浚五河的百姓什么忙了。

但有些事情,不怕晚,就怕不去做......顾深觉得,自己如果真的提前把棉花纺织工业给搞出来了,对这个时代的百姓,终究是利大于弊的。

而苏锦儿嘛,对此倒是没有什么大的意见。

说实话,就苏锦儿现在对顾深的了解,她也知道,自己的夫君,其实在经商上,是没什么特殊的天赋的。

但是吧,夫君的脑子活络,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虽然有时候会让苏锦儿哭笑不得,但......左右不过是一些白叠子罢了,夫君想要,托人带一点过来便是。

苏锦儿对这事儿,并没有太在意,权当是哄夫君开心了......聊完了这些话题,苏锦儿话锋一转,又转到了顾深读书学习的问题上了。

毕竟,如今顾深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好好的读书,将来科举做官。

苏锦儿虽然也没指望顾深能多么富贵,但作为顾深的妻子,劝导夫君读书,也是作为妻子的责任。

不然过年的时候,苏锦儿又得被范仲淹或者胡瑗责备了......苏锦儿可不想让这两位大人物认为,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妻子。

所以......顾深到了晚上,还得先老老实实的去读书写字。

把顾深送去书房读书后,苏锦儿才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认真的梳理起布庄账目,等到算的差不多了,苏锦儿才会亲自去书房,把顾深给接回来。

夫妻俩再说一会儿夜话,然后......就该干正事儿了。

毕竟,这年月,晚上也确实没啥其他事情可以做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