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劝学45(2 / 2)

所以,王单就打着看望好友的名义,在周温给顾深讲课的时候,在一旁蹭课听。

说实话,这种行为,在这个时代,多少是有些不合适的。

但周温并没有阻止。

一来,王单不管怎么说,也是安定学派出来的人,算半个自己人,而且他是真的好学......起码在学习态度上,王单比顾深要强的多。

这年月的儒者,是不吝于提携后辈们的。

二来,王单是顾深最好的兄弟,两人是过命的交情,这点,在周温了解过之后,就对王单很有好感。

不过是蹭课而已,也不是多么大不了的事情,自己弟子的兄弟,也就算是自己的半个弟子了。

更别说,在五河疏浚的过程中,其实王单也帮了周温不少的忙,减轻了周温的负担......周温对王单,还是很满意的。

就这样,在结束了五河疏浚的协调工作后,王单现在每天都往顾深的小院里跑,过来蹭书,一直到晚上,才赶在城门关闭前回家。

现在的王单,已经不敢再夜不归宿了......家里媳妇儿怀着孩子呢,心情不太好,得照顾一下媳妇儿的心情。

景祐二年,苏州就在这样的政通人和下,一天一天的过去了。

时间很快的,来到了景祐二年的九月......秋税该收了。

当然,收税的事儿,那是官老爷需要去处理的问题,对读书人来说,有些人,该准备出发了。

因为啊,发解试该开始了。

顾深有贡生的身份,他不用参加发解试,可以直接入京参加省试.......但是,考虑到江南距离汴梁太远了,所以顾深琢磨着,不如早一点去汴梁,提前准备在景祐三年春天进行的省试。

这个想法吧,得到了周温和胡瑗的许可。

在周温和胡瑗看来,现在的顾深,去参加省试,也不是没有考上的可能。

顾深能获取贡生的身份,本身就说明了顾深不是那种不学无术之徒,相反,他的经学功底,打的还算扎实。

如今又经过一年的恶补学习,又有胡瑗这样的名师教导,周温这个老师亲自督促,至少在经义的层面上,顾深已经达到了不错的标准。

宋朝的科举,不考八股文,省试考的是试经贴,诗赋贴,和策问贴,殿试皇帝亲考,一般只考策论。

试经贴是考学子对经义的背诵记忆能力,也许会有些偏题,冷门贴,但大抵上的考核内容,还是在四书五经的范畴之内。

策问贴也没啥好说的,就是给个时政题目,让你写议论文。

这两部分,其实并不是顾深前三次科考落榜的真正原因。

真正导致顾深科考落榜的原因,是诗赋贴。

顾深的声律基础不牢,对韵律和格调的研究不够,因此无法做出优秀的骈体诗,这才是他三次落榜的关键原因。

这方面,顾深也没办法......就算顾深运气好,凑巧碰到考题是考中秋,他再不要脸的把苏轼的《水调歌头》抄上去,该落榜还得落榜。

因为诗赋贴考的的是骈体诗,而顾深上辈子曾经背诵过的那些诗词,都是古文诗词,格律一样不合标准,写的再好也得落榜。

苏洵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落榜了三次,而欧阳修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在嘉佑二年当主考官的时候,主张科举改制,效仿韩愈,掀起古文运动。

这一手,不仅直接造成了嘉佑二年的龙虎榜,同时也整出了一个唐宋八大家。

但,景祐年间,大宋的科举,还是考的骈体诗......顾深是抄无可抄。

而如今顾深的骈体诗水准,用胡瑗的话来说,那就是基本符合格律,但要说做的多出彩......那就看临场发挥了。

要是发挥的好,那顾深可能得个中榜的名次......头榜就不要想了,那不是顾深该惦记的名次。

要是发挥的不好,那再次落榜,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而这,才是顾深真正应该去参加科考的时机......之前那三次,纯粹就是不自量力的闹着玩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