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吕夷简的心思51(1 / 2)

顾深和司马光,因为各种的恶心,回到家中心里都不舒服。

但吕夷简很舒服。

这顿朝食吃的,还意外的挺有收获。

吕夷简还真的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那个馄饨摊上,严格来说,他是发现那个馄饨摊最早的人......除了外放那几年,吕夷简基本每次朝食都在那儿吃。

一来,那家馄饨摊主做的馄饨确实美味,二来......就单纯是顺路而已。

吕夷简这个人,不好用简单的忠奸来评价,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但同样,他也是一个合格的宰执。

至少,在勤政这件事情上,吕夷简挑不出任何毛病......中书省宰执里,每次都是老吕到的最早,走的最晚。

有时候来早了,或者回家太晚了,来不及吃饭,老吕就顺道的在路边随便吃点,而那个馄饨摊,就是老吕无意中发现的。

前后加起来,吃了有四五年的时间了,但没有一次,有今天的收获那么大。

不为别的,就因为跟顾深的一番交谈。

司马光今天的表现,并没有让老吕有另眼看待的意思,毕竟司马光这样的年轻人,老吕见多了,稍微有所不同的地方,大概是司马光还年轻,同时有个叫司马池的好爹。

以后官场打交道,也许用的上。

但跟顾深的一番畅谈,却让老吕意犹未尽。

没别的,因为顾深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跟老吕不谋而合。

关于坊市制度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民间不满已久,大宋朝廷对这个事情,其实也一直是反反复复,没有定性。

坊市制度,其实从大唐中后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逐渐崩坏的情况,但这年月,一个制度的崩坏,并不是一个诏令那么简单的事情。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后,大宋初立时,还是坚持坊市制度的。

但没过多久,太祖就察觉到今时不同往日,汴梁也不适合套用坊市制度,但赵大不敢轻易废,所以他小动手脚,缩短了宵禁时间。

到了太宗时期,坊市制度一度被重新捡了起来,到了真宗朝朝时,真宗对侵占街道问题进行过大力整治,重申坊市制度。

但是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事儿,在大宋实在是太常见了......就在汴梁城,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大宋的百姓和官府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智斗勇”。

那个馄饨摊所在的“早市”,就是这种斗智斗勇的结果......百姓不买账啊,该偷偷开店还继续偷偷开店。

这个问题,到了如今的官家手里,其实已经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了,朝中对此,也是多有议论。

而吕夷简吧,这次很难得的,是站在打破坊市制度这一边的。

确实很不可思议,执政一向保守的吕夷简,居然会支持打破坊市制度......但吕夷简也有自己的考量。

早年间在地方执政的吕夷简,那也曾经是意气风发,治理地方敢于大胆创新,革除旧弊的人。

但是吧,随着两次进入中枢宰执,吕夷简的执政风格,开始变得日趋保守了起来。

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年纪大的,见得多了,少了年轻时候的魄力,追求一个稳定。

另一方面,责任大小不一样了,作为宰执跟当地方官不同,地方官做不好是害一地,宰执做不好,可就是祸害全国。

多年的宦海生涯让吕夷简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一件事,难;而要做成一件事,难上加难。

有些时候,一动不如一静,不折腾就没那么多事儿,确实是如今的吕夷简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常用的一个思路。

但是吧,在坊市制度的问题上,吕夷简却是站在了支持打破坊市制度的立场上的。

具体原因是什么,吕夷简可以说出很多,但都不够明确,只是觉得这是自己作为宰执应该去做的事情。

一直到跟顾深交谈过后,吕夷简才从顾深的“自下而上”理论里,得到了答案。

因为这个事情,本就起自民间,百姓不满坊市制度久矣。

就像顾深说的那样,自下而上的改变,往往才是真正的大势所趋。

这不是当朝宰执窝在书房里,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国政能比拟的。

再加上这些年,朝廷虽然诏令坊市分离,但市集的市税收入是一年比一年低,别说官家,朝中也有不少大臣对此很不满。

明明汴梁一天比一天繁华,但市税却一天比一天低......谁能受得了?!

就算是单纯的出于国家财政增收的目的,吕夷简都必须支持打破坊市制度。

但是吧,坊市制度流传了数百年的时间,从南北朝时期一直流传到隋唐,早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

再加上坊市制度确实更容易管理百姓,不需要付出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把百姓拘束在坊市之内,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所以要打破它,阻力也确实不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