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比魔幻更魔幻33(1 / 2)

不要问不要说

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一刻偎着烛光

让我们静静地度过

莫挥手莫回头

当我唱起这首歌

怕只怕泪水轻轻地滑落

愿心中永远留着我的笑容

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

我们的民族之光,后来的遥遥领先的科技公司,现在也只是一个纯正的个体户。

什么样的私有公司是合法的,私营经济可以雇佣几个人的问题,现在是真的没有人能回答。

做瓜子的赚了几百万,然后上千万了,是不是合法经营,在1990年都要上达天听才能决断。

所以嘛,陶陶可不想找麻烦,在香江注册一个公司算了嘛。香江的私人公司,在大陆就肯定是合法的,这不就行了。

其实八十年代最合适的经营路线,是先开小型集体企业,然后转制成股份制企业。

这样就能完美符合政策,还不会耽误企业发展,做好了九十年代上市后就是上市公司了。

肯定有同学问了,为嘛不能做个体户?

这里面的关键的地方,或者说诀窍所在,说穿了很简单,市场太大了。

中国的市场太大了,哪怕一个市几个县的市场,随便做什么项目赚个几百万,在八十年代都很容易的。

要是能把市场扩张到省级规模,妥妥的千万富翁级别的。

还别不信,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无限的蓝海就是这么的夸张。

只要是人民需要的,几乎任何种类的商品,经营做好了都能崛起成大企业。

刚才我们提到了卖瓜子的,做这一行的最终也做到上市了,就卖瓜子的上市公司,侬们晓得吧?

卖瓜子的上市公司就多了,瓜子概念股不少哪。

做豆腐的,也有做到上市的,也都是小作坊起步。

还有做干调的,八十年代这个行业,暴富了一大批的人,成本低利润高。

有干调,就有其他的调料,这一行做大的就更多了。

某干妈都晓得伐?这家企业就是九十年代做起来的,老板是个没上过学的寡妇,带着两个孩子,做的别养不起家,只能做个体户。

回顾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很多做起来的企业家,都不是社会精英之流。

大批的普普通通的,和其他普通人没什么区别的真真正正的普通人,通过各自的努力发家致富。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是我们还不富裕,甚至可以说贫穷的时代,但也是造富的时代。

以后普通人再发家致富的也有,像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一样大批普通人造富的时代,不可能再有了。

这些先富起来的人,是时代给予的机会,是被时代选中的幸运儿。

时代已经过去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后来的时代和八十九十年代的最大区别,是市场已经饱和了,曾经的蓝海变早成了红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