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文人悲剧135(1 / 2)

尹青松打开城门,接纳流民入城,安置百姓,自己这些年积累的米粮塞满了仓库,正好可以用来救灾。

然后从这些百姓口中得知了当前的局势。

南宋一如以往的发挥自己脑残的作风,把自己作的死死的。

《资治通鉴》成书于1084年,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资治通鉴》成书后40年,也就是1127年,北宋就灭亡了。还是亡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中原人民被屠杀的异常惨烈。

这借鉴了个啥?

而这一切成因,都与两宋重文轻武,文人喜兵密切相关。

宋代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显赫,在政坛上非常活跃,对讨论国家军政问题充满热情。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尽管统治疆域大为缩减、军事形势更加严峻,更文人论兵风气却持续高涨。宋高宗统治前十五年以及宋孝宗在位前后,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两次文人论兵热潮。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常言兵计”,一时“天下多奇言,而言兵为尤奇”,以至出现“奇言漫衍于天下,而天下反皆以奇为常”。

皇帝收诸大将兵权,在决策之前,都与朝野士大夫讨论,一点保密意识也没有。士大夫谈兵论道,勇于任事,往往被朝廷视为知兵之人,非常时期即被派往前线统军抗敌。

其结果如何呢?

北宋伐辽,让好言兵事的童贯领兵,拴住武将种师道的手脚,结果一败涂地,还被金人窥破虚实,决定南下灭宋。

川陕之战,让好言兵事的张浚领兵,杀了西军武将曲端,强令武将冒进,结果富平一战,西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孝宗与宁宗朝对金北伐、理宗朝联蒙灭金及收复三京等军事决策,无不与众多文臣士子筹谋、鼓动形成的政治舆论关系密切。结果自然是消息泄露,战事不利,被暴打一顿。

1234年正月,南宋再次在文臣参谋下,重复了北宋灭亡的骚操作,联合蒙古灭掉了金国,成功毁掉了自己在北方抵御强敌的屏障。

然后皇帝又在好言兵事的文臣鼓动下,悍然的向进行了两次西征、建立四大汗国,几乎征服整个世界的蒙古发动攻击,想要收复汴京、洛阳,史称“端平入洛”。

宋蒙战争开始。

1235年,窝阔台以南宋背盟为由,下令攻宋,数十万大军在自东起淮河,西至巴蜀的战线上厮杀,激战十年,大小数十战,双方均伤亡惨重,但在武将孟珙等人的坚强抵抗下,蒙古无法寸进。窝阔台死后,蒙古陷入内乱,战事稍缓。

1246年,十年抗战威望极大的孟珙,已经不亚于当初的岳飞,再加上孟家兄弟都在荆湖地区掌握兵权,使得宋廷对其十分忌惮。于是宋理宗自毁长城,强行命令他班师回朝,由文臣贾似道替代。忧愤成疾的孟珙不久病逝于江陵,享年53岁。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完成了第三次西征,占领了阿拉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国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之后,下诏三路大军全面攻宋。

蒙哥统主力入蜀,率军与宋军大战于合州钓鱼城,守将王坚用炮石击毙蒙哥。蒙古帝国因汗位之争,再次陷入内乱。而贾似道在鄂州密遣使者宋京前往蒙古军营向统军大将忽必烈请和,提出:“北兵若旋师,愿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匹两各二十万”为条件,换取忽必烈退兵。

忽必烈退兵后,贾似道以鄂州大捷的功勋升为宰相,从此开始主政南宋。而宋理宗赵昀则沉湎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

1264年忽必烈击败反叛的阿里不哥,继承蒙古汗位后,谋划新一轮的对宋战争。而此时,宋理宗身死,宋度宗即位,其人孱弱无能,智商低于正常人水平,荒淫甚于理宗,整天宴坐后宫,与妃嫔们饮酒作乐。一切政事托于贾似道。

1267年,贾似道为了搜刮钱财,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一个“打算法”,名义上是核实战时的军费支出情况,实际上把正常支取的钱粮,都说成是贪赃枉法,让他们出钱贿赂。许多在之前抗蒙战争中立下不朽战功的将士被以各种罪名弹劾罢官。

潼川安抚使刘整被诬陷贪污,向朝廷申诉无门,他听说向士璧等名将被害死,也唯恐不能自保,最后被迫以沪州十五郡降附蒙古。刘整的叛降,使得蒙古对南宋国情虚实完全知晓。

1268年,蒙古丞相伯颜用宋降将刘整之策,对襄樊形成了长期围困。贾似道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以至襄樊被围攻了三年,朝廷竟然丝毫没有讨论,宋度宗更是毫不知情。

至此,南宋已经走向末路。

1271年,蒙古诸汗国之间的分裂已经难以弥合,忽必烈纵然称呼自己为蒙古之主,但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拒绝纳贡称臣。于是忽必烈在丞相刘秉忠的建议下改蒙古国号为大元,年号中统,寓意中原正统。正式与四大汗国决裂,自此他们之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政。

1272年元月,改元大典,四大汗国欣然谴使前来祝贺,恭喜自己头顶上搬去了一座大山;高丽、扶桑、吐蕃、交趾等藩属国纷纷遣前来祝贺。

而南宋也派遣使者前来恭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