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夺取玉玺139(1 / 2)

1280年5月,回到京城之后不久,蒙古汉兵都元帅、镇国大将军、麾下数十万兵马的张弘范便得重病,倒在床上难以起身。

忽必烈命御医前往护视,诏令停止一切外人对病人不必要的干扰,不允许朝中官员探视。

同年十月,张弘范意识到自己的病不会好了,要求从病房回到自己的旧居室,把亲戚宾客们召集来,和他们一一告别,握着儿子张珪的手,珍重地交付给他。并且说:“我当年用这剑与甲为国家的统一立过功劳,你佩带宝剑、穿戴盔甲时,不要忘记了父亲的功劳!”后端坐而逝。

忽必烈听闻后,追赠张弘范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谥武烈。

但之后没多少年,张珪及五个儿子便被元廷斩尽杀绝,女眷被奸杀或为奴。张弘范绝嗣。

1282年,文天祥被囚禁三年,威逼、利诱、亲情、酷刑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但愿一死!”

忽必烈无奈,答应他的请求,下令行刑前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让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现在也不吃。”

他被押过市区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周围围观者众多。即将受刑时,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围观众人无不伤心流泪。

尹青松和张角在台下看完行刑过程,不禁摇头叹息。伸手一张,一块泛着乳白色光芒的玉牌落在手中。

这十年来,张角传道效率非常高,华北已经遍布太平信徒,这给尹青松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再走出城池后,眼前的灰雾都被自己信徒们身上的白光驱散,再加上足够的能量储备,让他可以离开邢州,远来京城送文少保最后一程。

接着,尹青松便把目光瞄向了大都皇宫之内。而他的目标,则是南宋投降时献上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始于秦始皇,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秦亡之后,这方玉玺经由投降的子婴转到了刘邦手里。以后王莽、刘秀、董卓、孙坚、袁术、曹操、司马炎、石勒等纷纷对这方玉玺展开争夺,由汉至晋,从未停息。玉玺经由南朝宋、齐、梁、陈以及隋唐六朝更迭,最后在唐末群雄争夺中遗失。

此后,很多神棍借名献宝,飞黄腾达。后晋、后周都是自刻玉玺。

1005年宋辽檀渊之盟后,宋辽都想证明是中原正统,于是1021年,辽国有百姓献宝,说从家中挖出传国玉玺献上。辽圣宗耶律隆绪大喜,不但大赦天下,还乘兴写了一首《传国玺诗》: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

然后大宋就很不服气,于是到北宋哲宗时,同样有人进献“宝玺”说是在挖地时发现的,宋哲宗大喜,举行隆重的庆典,还改年号为“元符”。

但大概率,这两个传国玉玺都是伪造的。

后来金国崛起,先灭大辽,得了辽国的传国玉玺。又在靖康年间破汴梁,俘虏徽钦二帝,大宋“传国玉玺”也被金国掠走。但金国只承认在辽国的才是真正传国玉玺。

1234年金国被蒙古所灭,金国的传国玉玺再次失踪不见。

1276年南宋投降献上南宋的“传国玉玺”,忽必烈不屑一顾,但尹青松却很感兴趣。

因为玉玺从来不是一块玉石那么简单,当大家都认为这块玉石就是真品时,它也便拥有了聚集国运的能力。南宋自1127年立国,享国152年,上面蕴含的国运应该也不少。

但当尹青松半夜潜入皇宫,摸到府库,拿到玉玺的时候,却不禁有些失望,因为上面的金色能量,只比冉魏那枚多了五倍而已。

尹青松一琢磨,大概明白其中的缘由了。国运这东西,并非只积累不消耗。很有可能,它拥有类似一个抛物线一般的轨迹。早期积累上升,到了国家鼎盛时期达到峰值。但国运衰减之后,便开始消耗以前的国运弥补颓势出现出现下滑,直到国家灭亡时,国运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自己总是捡国运衰亡时的玉玺,那当然没多少能量留存了。上次的冉魏玉玺,能有一条水桶粗的金龙留下,应该是石勒辛苦经营几十年,外加冉闵十战十捷打出来的一丝国运。

而南宋这个玉玺能保留比冉魏多五倍的能量,则是因为南宋灭亡的太快了。从1273年襄阳城破,到1276年就献城投降,玉玺也被收缴走。文天祥、张世杰此后四年的抗争,消耗的却是他们自己的命数。

“唉,时也,运也,命也。”

五倍就五倍吧,总算有些收获。尹青松将大宋传国玉玺带回了顺德府。

而这也给尹青松提了一个醒,以后再想获得传国玉玺,不能再选择王朝末世了,而应该在能量最巅峰的时候出手。

1293年,忽必烈病重,感叹时日不多,便准备从太子真金的儿子们中选择一个作为继承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