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大贤良师29(1 / 2)

“先让城外选出一些领头之人,用箩筐拽上城来,我有话问他们。”

尹青松一番琢磨之后,只能先探听虚实,再做打算。

曾大牛躬身领命,和城外一番交流,不久就拽上来十几个人。有白头老者,有威武壮士,有憨厚中年,还有一个身体瘦弱的读书郎。

“见过城主大人。”

众人在城门楼中见到尹青松,躬身施礼。

“不必客气,把现在灾民的情况向我讲讲。”

尹青松看不到外面,只能通过这些人的讲述来了解情况。

众人听闻尹青松将他们称为“灾民”,而非充满贬义的“流民”,心怀感激,便七嘴八舌的讲述了起来。

尹青松用心听着,时不时询问一下具体细节,心中渐渐有了底。

如今时节,乃是汉灵帝登基不久,朝廷宦官与文官争权,官府贪腐成风,地方瘟疫横行,再加上连年旱灾,百姓生活非常艰难。

大汉末年的瘟疫横行,恰如西方的黑死病,波及范围之广,死亡人数之多,骇人听闻,灵帝初年巅峰期人口五千万人,到董卓乱政时期,总人口只剩下两千万。从汉灵帝登基的168年到董卓乱政的189年,短短二十年,死亡人数三千万,可见当时社会环境之酷烈。

但华夏历来不喜瘟疫,各种史书也不讲瘟疫,甚至刻意掩盖其存在。所以后人只记住了那个时期宦官当政、党锢之祸、黄巾之乱、董卓乱政、十八诸侯、三国鼎立....

而医圣张仲景、神医华佗正是在这个年代依靠治疗瘟疫积累巨大功德,被后世牢牢铭记,在民间口口相传,功炳千秋。

同样太平道张角也是在这个时期,依靠治疗瘟疫,在民间积累巨大声望,然后登高一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天下震动!

“张角?”

尹青松后知后觉的看向了那个瘦弱书生,他刚才好像自我介绍说,自己是钜鹿学子,姓张名角字峥嵘。

尹青松心里犯嘀咕。顺德府,在汉朝被称为邢州、钜鹿。因为东汉皇帝刘秀在邢州铸造高台千秋亭登基称帝,所以邢州也被称为邢台。

而大贤良师张角,正是邢州钜鹿人。

“不会真的是他吧?”

尹青松试探性的问了一句:“张贤弟,你可认识南华老仙?”

“不敢被城主如此称呼,角只是一介书生,虽已进学,却仍是一介白身,当不得城主厚爱。至于说南华老仙,我喜黄老之学,多闻其名号,尤喜其《太平经》。”

张角谦恭的躬身施礼。

“你一书生,为何混在灾民队伍中?”

“百姓受苦,角不忍坐视。有些黄岐之术,可为百姓暂缓疾病,故而跟随。”

张角这话让尹青松心里哇凉,这位确定就是年轻版的大贤良师无疑了。

“对啊,对啊,张生对我等有救命之恩!”

“城主大人,张生救民,不收俺们一文钱。这是天大的好人,而且还有学问。”

其他众人纷纷对张角进行称赞,话里话外是想要城主奖励对方。

尹青松心中却是对未来的绝望。就算自己躲过今天这一劫,将来黄巾起义,张角必然以钜鹿为根据地,数十万黄巾围攻之下,自己能守住此城吗?

就算张角念在同乡之谊给自己留点体面。历史上皇甫嵩为了镇压黄巾最后据点,几乎屠光了整个邢州。到了那时候,还是一个死!

现在杀了张角?

以对方在灾民心中的威望,自己只要动手杀人,他们就敢立刻鼓动百姓攻城。

那倒不如用怀柔策略。

只要自己把张角征辟成为佐吏,他就会成为官府之人。这样他就不会造反,他不造反自己的城池也不会陷入黄巾之乱,然后自己就能躲过最大的危机!

好,就这么干。

“我欲征辟先生为安置百姓的屯田官,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尹青松拿出汉朝礼贤下士的这一套手段说道。

“屯田?大人是准备将城外大家安置在此处吗?”

张角大喜。其他几人也面露喜色。果然传闻不假,顺德城主为人慷慨仁义爱民,百姓安居乐业,盛名之下无虚士也!

“不错!”

尹青松刚才听众人介绍情况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大概,现在的流民灾祸,即是天灾,也是人祸。

天灾是指瘟疫和大旱,人祸是指世家大族、地主豪强霸占富庶田地,普通百姓却无立锥之地。

瘟疫他已经有了解决的思路,就是划片居住,讲究卫生,多采草药,对发病之人即时送入城内,他用天命值治疗。这样杜绝传染,治疗患病者双管齐下,便可慢慢将瘟疫削减。

旱情也能解决。整体虽旱,顺德府周边却水草丰茂。

南有七里河,相传在古代河宽七里而得名;

北有白马河,古称溹水,《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敦舆之山,溹水出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唐朝时,李世民与刘黑闼战于邯郸洺州,击败刘黑闼主力,并骑白马追杀过溹水,自此溹水改名白马河。

西有达活泉,汩汩泉眼,永不停息,即便干旱时节,仍不断流。

中间穿城而过的则是牛尾河。邢州城整体形状形似卧牛,河水贯穿全城,从尾部流出,故称牛尾。

可以说,顺德府周边是一马平川、水草丰茂的良田。但却被少数家族霸占,这也是那么多流民无依无靠,食不果腹的重要原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