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河下古镇54(1 / 1)

HA市有一个古镇,位于南边的淮安区大运河边,交通很方便,但是刚到淮安时并没有打算去,古镇去过好几个了,各地古镇都差不多的运作方式和观感,比较雷同,慢慢也就没多少兴趣了。有一天骑自行车沿着运河闲逛,恰好经过古镇,看了一眼,在古镇的沿街和入口等地方,我看也确实和其他古镇没什么两样,一些新修的建筑很气派,一些店铺看起来没什么特色。正准备走时我往里面的街道一望,竟然发现有人骑电动车,看来这个古镇并不禁行电动车自行车,这对我这个脚踝快废了的人来说,真的是个好消息,既然可以骑车,那就在里面转一下吧。

这个古镇叫河下镇,大概是紧挨着运河边,运河的大堤又比较高,我猜测“河下”就是这个意思吧。进入古镇,再往里走就有些不一样了,这个古镇还是有当地人居住,所以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没有禁车,这和我去过的几个古镇不同,虽然都有人居住,但是很多古镇都是步行街,要说道路确实狭窄不方便还可以说得过去,但很多也是人为禁车,只能步行,感觉就是专门营造出的一个所谓的仿古环境,我想游客可以步行,里面生活的居民多不方便?相比之下,这个河下古镇,里面来来往往的本地人,让我觉得生活气息更浓厚,它更像一个老街区而不是游览区,相对于我去过的苏州著名的平江路历史街区这一类,过去人少的时候大概也是很不错的,但现在人满为患,其实就更是一个旅游区。

古镇里面有一些挂着历史文化保护牌子的老房子,也有名人故居,最著名的是淮安唯一的状元沈坤的故居,这位状元是明代嘉靖时人,离现在有五百年了,除了拔得头筹为淮安争得荣耀,他还是位抗倭勇士,倭寇侵犯淮安时,沈坤正在家为母守孝,他散尽家财募集乡勇抵御,战胜倭寇取得了胜利,可最后竟被其他官员诬陷,死于锦衣卫狱中。你说诬陷他的那些人,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哪一个不都是本地的书香门第,可是目光狭隘、自私自利、心理阴暗狠毒,这样的人在历朝历代并不是少数,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传统的教育应该也是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最近好些年来,对传统的提倡如火如荼,似乎一提到传统就是完美无瑕,金光灿灿要顶礼膜拜,我倒是觉得,中国传统流传五千年,既有很多的精髓,也有一些僵化和糟粕,不能全盘美化,要不然为什么在民国和共和国时期,两次对传统儒家提出批判呢。2019年在淮安金牛墩,发现了沈坤夫妇的合葬墓,这里也是沈坤战胜倭寇的地方;现在HA市除了有沈坤故居,还有沈坤路、沈坤楼以及沈坤公园等等,以纪念这位淮安的杰出人物。古镇旁边就是吴承恩故居,吴承恩和沈坤只相差一岁,交往很多;我也很想拜访一下这位文学奇才,可是收费的景点太多了,我就在门外停一停,算是来过了吧。

古镇里最核心的一条街叫做河下石板街,这是因为在道路的中间仍保留着明清遗留下来的石板路,大石条铺就的路面,因为时间用的比较久了,边角的地方就比较圆润、有点坑洼,但石板中间还是比较平的,走路也算方便;每次看到这种古代的石板路,我都想吐槽一下现在一些景点新造的所谓仿古路面,以前这种古老的路面磨损以后还是平的仍然可以行走,但是那种新造的仿古路面表面过于锋利和表面凸起过大,比如这个古镇西门外那一条路,还有丽江古城里面的道路,难走的很,就不知道设计者是咋想的,大概他们自己也不走吧。

淮安并不是一个以旅游著名的城市,古镇里游人也不多,我骑着自行车在里面窄窄的街道上随意的骑行,感觉既像是一个寻幽探秘的游人,又像是回到小时候住过的那种街道巷子,没有一点距离感;河下古镇并不大,主要逛的就是这条古老的河下石板街,在这条街两侧,再往古镇深处走,里面的景色看起来就和一般的农村村庄没什么两样了。古街两边的门面,现在主要还是本地人做生意的多,淮安的特产并不算得上丰富,我看到有好几家都是卖茶馓的,这茶馓在淮安竟然是JS省级的非遗,我看其实就是北方的馓子,里面有黑色的点,有可能是不是茶叶呢?淮安茶散是用麻油炸的,麻油就是芝麻油吧,这个成本可就太高了,非遗传承的岳家现在也不是全用麻油了。这边的特产还有大头菜,也是HA市的非遗,这东西很多地方也都有,似乎搞个非遗有点小题大做,但据说淮安的大头菜历史也是很悠久了,还有些特色,而且淮安这边的大头菜品质好,里边没有老筋,吃起来就比较爽口,这就让我想起了有次吃榨菜,被老筋把牙垫了一下,疼了好几天。

在古镇里我就碰到了一位大头菜的非遗传承人,他姓葛,在自家的小院里摆了大大小小十多个坛子,据介绍,他家父辈在49年以前就一直做大头菜酱菜,在1956年公私合营以前的1953年,他父亲就把家里的全部家当捐献给了政府以筹备酱菜厂,这个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后来继承家传技艺的老葛也成为了酱菜厂的厂长,跟老葛聊起来,他对BJ的六必居、天源酱园、宣武酱菜厂,也是耳熟能详;我在BJ的时候,也经常买这几家的酱菜,就好像一下子有了共同语言;老葛以前去BJ交流过很多次,他对BJ的酱菜不以为然,他认为BJ酱菜的卤汤并不好,要放豆瓣酱,卤汤就不如淮安这边的清爽,“淮安的大头菜也要像淮扬菜一样讲究清香”;淮安这边讲究老卤汤,老葛家就放着一坛,据他说也是有近百年的老卤汁,这大概也算老葛家的传家宝了。我尝了一下他的一个腌萝卜,和北方常见的腌萝卜酸辣咸不同,这里面也是有一点糖,属于那种咸甜口味的,吃起来也很不错,确实有点不同,吃完一根腌萝卜我并不感觉到咸、口渴,如果是吃同样多的北方那种大头菜的话,那是要喝不少水的。老葛今年已经76岁了,两个儿子和儿媳妇儿都没有继承他的老手艺,毕竟这东西又脏又累又卖不上价格,BJ六必居的那些酱菜都20多块钱一斤,比肉都贵了。而淮安这边的大头菜才五六块钱一斤;没人继承,老葛也做的不多,甚至都没有在网上销售,我看就他那几坛子菜,本地销售也就足够了;BJ六必居的咸菜现在有瓶装的有袋装的,在各地很多超市里都能看到,离开BJ以后,我曾经在超市也买过,我和老葛都认为玻璃瓶和真空包装的那些酱菜,远不如现场买的酱菜好吃。

除了卖茶馓的、大头菜的、包子店,镇子里还有卖麦芽糖、桂花糖的,都是很普通的东西,不过这一点让我感觉到这个古镇还是比较朴素的、还多少保留了一点古镇的原汁原味,那些充斥着咖啡、奶茶、旅拍、连锁店什么的古镇就让我感觉到不过是换了一个仿古建筑的外包装,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我也是很排斥的。在河下古镇这样的环境中,连我这从来不在外面买什么纪念品土特产的都买了一包茶馓,买过之后才想起来这玩意儿酒店的早餐就有,还配有千张和几样咸菜,可以卷着吃,果然是气氛能促进购物啊。只不过不知道这种原汁原味的气氛在商业的浪潮下还能保持多久,古镇里面有不少的老宅子也在翻新,一些临街的老房子也贴出了出租的小广告,我也碰到有在这里找房子的外地人,很显然以后也会有更多的外来资本进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古镇也和其他的一些古镇也就没什么区别,里面充斥着客栈,奶茶店,咖啡店,各种外来小吃。

到了这里我也才知道梁红玉也就是淮安人,在古镇的北边,有一座梁红玉祠,规模不大,占地一亩多,也是后来迁建的。梁红玉本来家在这里,后来流落到镇江,甚至成了歌妓,机缘之下遇到了韩世忠,慧眼识英雄赎身嫁给了他,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壮举也是家喻户晓,真是一位女中豪杰啊,后面我想单独写写她以表达我的敬意。

镇子里游人不太多,甚至有个幼儿园的老师把孩子们也带过来,看起来有四个班的孩子,每个班有二十多个,统一穿着黄色的小马甲,天还不算暖,孩子们穿的还有点臃肿,他们中间有一根长绳子,长绳子两侧绑了很多的圆环,每个孩子都老老实实抓着一个圆环,他们没有进入古镇的内部,就在古镇的门口的小广场上,在老师的带领下绕着几栋建筑转圈圈,很安静很守纪律;看到这些小小的孩子,比在景区、路途上看到的那些放飞自我的大妈们真是赏心悦目多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