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边的回族村落(1 / 1)

在大理洱海边旅居,平时常去周边的村庄里闲逛;这些村庄,除了几个旅游热点比如才村、磻溪村、龙龛之外,平时都还是比较清静的,没什么游人,在这些村庄里骑行,有一种当初在BJ串胡同的感觉。

有一次在逛村子的时候,远远看见村子里有个建筑,顶部是个中式方亭,高出其他房屋一大截,很是突兀,心生疑惑:洱海边的这些村庄,村民房屋的高度是有限制的,这是谁家这么牛?

为了一探究竟就拐进了村子,没走多远就看见了一家村民的大门,门额上是阿拉伯文字,好像一下子有点明白了:刚才看到的那个是不是清真寺的宣礼塔呢。

这个村庄叫上丰呈,村子里拐来拐去,处处是阿拉伯文字的门头,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回族聚居的村落了。除了门头以外,在外墙上也有一些阿拉伯文字,旁边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在当地传统民居的照壁上,也常见一些“世守清真”这样的字,这和当地白族民居照壁上大多和主人姓氏有关的文字是截然不同。

在一个看起来很豪华的院落前,还看到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里面陈列有手写古兰经。

云南的回族人口有70多万,全国排第六,这个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我的老家陕西西安,有个回民街,还有从河南过来的回民,感觉好像当地回民比较多的样子,但是云南的回族人口比陕西要多出5倍;仔细想来,这源头大概是来自于当年蒙古忽必烈征云南的驻军。明代下西洋的那位三保太监郑和,就是云南昆明的穆斯林,被明朝军队征云南的时候俘获送到BJ的。

在村子里又转了几圈,果然就看到了清真寺。

在大门旁边的墙上,有横幅上面写着:坚持伊斯兰中国化方向。对于这个标语我是很赞同的,最近几年这方面的行动也做了不少。我所在的西安就看到过很多,比如西安的清真店铺门头上,已经用清真两个汉字代替了看不懂的阿拉伯文;东新街清真女寺,以前是个纯粹的阿拉伯风格的圆顶,现在已经改成了中式的四角攒顶的方亭,和现在看见的村里这个方亭一样,去西安旅游的朋友可以留心看一下。

进入院内,刚才看到的那个方亭的建筑果然是这个清真寺的宣礼塔。

不是做礼拜的时间,清真寺里没有人,静悄悄的,规模也不是很大,迎面是座中式大殿,匾额上的文字是阿拉伯文,除此以外,整个院落建筑形式和其他一些文字都是中式的。旁边还有几通石碑,大概是记录这个寺院的历史,似乎还有点久远。

看到宣礼塔高出村子建筑一大截,心想这上面的风景会不会好一些呢,旁边有楼梯,我也不能造次,转头看到旁边一个房间里有两个人在吃饭,我打了个招呼,问了一下,对方很客气,说门没有锁,你上去看吧。

最下面两层是混凝土楼梯,再往上就是焊的铁架子,也不宽,甚至给我一点登山的感觉。

能上到的地方是四层楼,但第一层的层高要高一些,总体比村子其他房屋已经是高出一截了。周围的景色能看到不少,但似乎也并不惊艳,如果能配合不同的云彩或者天气,应该会更加赏心悦目一些。

那个方亭也是能够上去的,但是楼梯的房间关着门。

下了宣礼塔,想着给那两位打个招呼再走,对方很客气让我进去吃饭,我也想看一下他们吃什么。

走近看这两个人,一个年轻人,一个中年人,看长相和西安回民街的有些回民倒是挺相似。

晚饭也很简单,主食是米饭,有炒的莲菜,有巍山的咸菜,有炸的乳扇,有一个青菜的汤,还有一小碗盛着几块鱼,说是别人送的。巍山的咸菜挺有名的,看起来好像也很有食欲的样子,想想我不是穆斯林,就先作罢了。

我问村子里有没有卖熟牛羊肉的,答曰没有,村子里原有两家食堂,但是最近这几年生意都不大好,关门了。

后来到了疫情后的2024年初,我在旁边的下兑村住过一个月,下兑村有不少的回民餐馆,我在一家店吃过一次,点了红烧牛肉,烧茄盒,炒了一个素菜。这红烧牛的味道和西安回民街做的很相似,也很软烂;另外和回民街相似的地方是菜也稍微偏咸一点。茄盒大概烧的时间有点短,没烧透,感觉口味一般。在大理这边旅居,吃饭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常觉得这边的饭菜不太合我的口味,就很少像在西安一样,时不时去外面吃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做,一个人有时候犯懒不想做,也得硬着头皮做。品尝过这边的清真菜馆以后,我觉得对在这里旅居的人来说,在下兑这边清真馆子吃个饭,是不想做饭时候的一个好的选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