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床43(1 / 2)

人活天地间,日出起于床而作,日落卧于床而息。床之于芸芸众生是工具,是用来睡眠的工具。睡眠是休息的手段,休息是我们的目的。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那时的床称之为“塌”,较狭长而较矮。这里讲的“下榻”是指客人来家里住宿。“下榻”最早出于“后汉书·陈蕃传”。

一九七四年,孟泉汇出生。没有去医院,舅妈给小泉汇接生。泉汇睡在爹娘的床上,这是泉汇人生第一张床,一米二宽。纯实木,可能是洋槐木?

床中横木上铺上爹爹用西河边高高的蒲草做的蒲席。蒲席上铺着厚厚的压扁的麦秸,麦秸上铺着泉汇爹爹用高粱秸秆编的席子,这就是完整的床啦。

柔软舒适,泉汇每夜都睡得挺香。

夏天,可以直接睡在席子上,凉快,盖上一个床单就可以了。

冬天,席子上铺着娘亲用自己种的棉花做的褥子,褥子上铺着一个床单,睡在床单上,盖上被子就可以呼呼大睡了。

冬天起床时,棉裤挺凉的。娘亲先找来一大捧麦秸,点燃,把泉汇棉裤的裤腿烘热,泉汇快速掀开被子,把腿伸进热乎乎的棉裤裤腿中,好暖和啊,谢谢娘亲啊,你真好。

初中时,泉汇住校,是一个个一米二十宽单人床排在一起组成的大通铺。三间屋里住了十六名同学。

卫生条件有点糟糕,泉汇和同学们身上经常生虱子,跳蚤。泉汇的床有一条腿断了。学校经费困难,把木工辞退了。

床一直没能维修上,泉汇睡了三年断腿床。

聪明的泉汇用几块砖头堆起来当床腿用。

有时,泉汇一翻身,“床腿”断了,来了个大倾斜,被子跟着掉到了地上,泉汇从美梦中醒来,下床把“床腿”修好,再躺下,有时就再也无法入睡。

高中时,泉汇在学校住的也是大通铺,三间屋住了三十二名同学。

这是泉汇第一次住双层床,泉汇住的是上层。

一米六六的泉汇爬上一米五八的上层稍微有点吃力。

不过,上层的风光确实与下层不同。上层看到了许多在下层看不到的风景,无限风光在上层。

夏日的一个中午,午饭后,泉汇和一些同学在畅想未来,把本该进行的午休放到了脑后。正聊得起劲呢,班主任赵老师从天而降。

没有批评,笑嘻嘻地说,大家既然不困,跟我走。

那段时间,整个南济地区都笼罩在地震传闻的阴云中。有条件的都在准备防震床。

买成品的话得在大约两千元,对于月工资大约两百元的年轻职工来说,太昂贵了。有些人便自己买材料,再找人加工,能省不少钱。

班主任赵老师自己把钢筋等做床材料买回了家,钢筋都生了厚厚的老锈。

泉汇等同学们来到老师家就是干这个打磨老锈的活。

老师提前买好了砂纸,同学们慢吞吞地干起来。

好倒霉啊,本该的美梦变成了除锈,同学们都在心里想。

一个周六的下午,泉汇与同学王伟业一口气做了三个小时数学题,太累了,决定去书店逛逛。

在解放路与园林路口见到一群人在热烈地讨论着什么。

听了一会儿路话得知,原来百货大楼新进了一批席梦思床垫。

两米二十长,一米五十宽,高三十厘米。

泉汇躺上去试了试,好软啊,在这个垫子上睡一觉,太美了。

要是和心爱的姑娘睡在这样的床上,这不就是天堂吗!

我要好好学习,我也要买席梦思!泉汇和伟业都在心里想。

大学时,泉汇告别了大通铺。

十平方的单间宿舍里有三个双人床,住六名同学。

泉汇第一个报到,选择了较方便的下层。

经常会有同学把泉汇的床当成沙发来用。爱讲卫生的泉汇心里挺烦的,碍于情面,顾全大局,只能是委曲求全,默不作声。

大三时,不知从哪里刮来了一股风,同学们都去学校东门买绒布做床帘。

就像窗帘一样把床的四周全围起来,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吧。

绒布有金黄色的,有天蓝色的,有水墨山水的,图案非常多。

泉汇选了最受欢迎的金黄色绒布,把床四周全封闭起来。

一米三元,买了五米,再加上铁丝,挂钩等,总共花了二十一元,对泉汇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泉汇心疼了好久。

不过,收获也很值得。

回到宿舍,拉起床帘,躺在床上,打开一本喜欢的书。

有时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有时是琼瑶的《梅花三弄》;

有时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有时是雪米莉的《香情猎手》;

有时是古龙的《绝代双骄》,有时是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等等,惬意悠然。

感觉这里是世界之一隅,与世独立,看书的人遗世而独立,已不属于这个世界,而是属于异世大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