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苦难岁月48(1 / 2)

南苍县,单前乡,岭前村。

一个夏天的下午。大约三点一刻的样子。

“啪,啪,啪——”。

中年男人刚从地里割麦子回来,一看桌子上饭没准备好,无名火起,手起碗落地,三个碗碎成尖尖利利的不规则的瓷片。

中年男子名叫孟清扬,天秤牛,有点牛脾气,有点小执拗。

天井中一男孩没有感到非常害怕,有点习以为常了。

男孩轻轻走进屋,看了看现场,悄悄来到小东屋,在一个本子上记下了一个数字。

小男孩名叫孟泉汇,射手虎,为中年男子的长子。

孟家世代贫农,家离殷实无穷远。

父母以长子故,甚爱泉汇。

泉汇上小学前没有得到知识的启蒙,只会数两个数:一,二。

如果看到三个鸡蛋,泉汇会说:“娘,这里有一大些鸡蛋呢!”

有一次四条狗在打架,泉汇跑去向娘汇报说:“娘,娘,大门口外有俩又俩狗在打架!”

上了小学后,泉汇会数数了,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

由于父母经常吵架,次数多了。泉汇就像做个记录。

泉汇根据物品损坏的情况,吵架语言的内容及声调等把此类事情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损坏锅碗等,有脏话,分贝50以下,为小架。

第二类,有掀桌子行为,有脏话,分贝大于50,小于70,为中架。

第三类,有打人表现,有脏话,分贝大于70,为大架。

三年来,泉汇记录了第一类小架149次,第二类中架35次,第三类大架11次。

即大约小架一周一次,中架一月一次,大架一季度一次。

公元一九八一年,虚岁八岁的泉汇进入村小学。小学共有两个教室。

泉汇所在的共十二位同学的一年级和共二十四位同学的三年级在一个教室。

二年级和四年级在另一个教室。

学校共两位全科教师,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教室。

泉汇单纯,朴实,学习刻苦。家里没有手表等计时家电。每天起床上学不用大人喊,天不亮就悄悄爬起来去上学。

经常是学校没开门,泉汇就自己坐在教室门口台阶上温习功课。直到功课温习完了,老师才到校开门。

泉汇爹爹孟清扬,高小毕业,在岭前村,属于文化人之列。

老好人,在外几乎从不发火,有火都朝家人发泄。

不知为何,也许朝家人发火相对安全吧。

在外边口碑挺好,群众威信挺高,很早就在老村长老岳父的指导介绍下入了党。

在一次村级大选中,众望所归,全票当选为一村之长。

村长这个职位在大多数村民看来,大权在握,有绝对权威,有一定待遇,是非常好的差事,机会很难得。

清扬爱憎有点太过分明,非常不善言辞,感觉村长这个活会有得罪人等缺点,不是个好活,一是无法胜任,二是即使胜任,也不想做。

既然选上了,一时难以推脱,就先干几天试试吧。

真实的感觉和预想到的一样一样的,事务繁琐,需要高智力,高情商。

清扬的智商估计在九九八十一左右,对于解决邻里纠纷等,困难重重。

清扬坚持了一个月,实在无法胜任,也确实不喜欢,便不顾一切主动提出辞职,主动靠了边给贤能之士让座。

虽然让贤不干了,清扬在岭前村,可谓德高望重,人人都挺佩服。

清扬有三弟三妹,另外好像有两个夭折了。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旧时代,吃不饱穿不暖,医疗条件有限,村民们文化不够,小孩夭折的事情也是很常见。

清扬排行第一,长子如父,责任重大。

况且清扬的爹爹在清扬未满三十时已因积劳成疾,驾鹤西去。

当时泉汇大约四岁,最爱泉汇的爷爷,天天背着泉汇的爷爷走了,泉汇伤心极了,悲痛欲绝。

清扬义不容辞,挑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千斤重担。

清扬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责无旁贷。

小到买米买面,扯布做衣,大到给弟弟盖房,哪一样少了清扬也不行!

清扬心操碎了,力气用尽了,牺牲自己小家不在话下,这都没关系。

关键在于清扬脾气古怪,喜怒无常,平时给弟弟妹妹留下了无数坏脸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