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工厂选址108(1 / 2)

9月,列夫带队来到了西里西亚。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西里西亚作为东波兰的重要资源省份,有着大量的煤矿和铜矿储藏。这也是德国人会选择在这里建厂的原因。

德国企业代表团的人已经先到了。虽说德国人在鲁尔已经建立了庞大的煤矿开采区,但是对于德国人来说,再多的煤矿、再多的钢铁也填不满公海舰队这道深渊。列夫来之前,经济部的有关部门就已经告诉他埃森集团的计划:开采出来的煤矿除了用于西里西亚企业的部分和协议里留给波立的定值,其它全部送到基尔港和威廉港。

“很高兴见到您,列夫阁下,”埃森集团的代表走上前,和列夫握了握手,“您叫我卢卡就好,我是埃森集团代表团的总代表,这次是来选择开采煤矿的具体建厂地址的,辛苦您给我们带路了。”

“叫我列夫就好,阁下,”列夫松开手,做了个“请”的动作,“德国政府本来和我们说的是在波兹南地区,没想到后来又说是西里西亚地区了。”

“波兹南省的交通环境更好,我们准备企业总部建在那里,但是工厂和开采矿藏的工作还是要在矿产更丰富的西里西亚地区建立,”卢卡笑了,“我国政府看我们申报的公司地点在波兹南,估计就以为我们的工厂也建在波兹南了。”

“西里西亚地区的煤矿早在沙俄时代就已经勘探过了,我们这次也省去了勘探的麻烦。具体的情况我们到煤田以后再细说吧。”列夫带着卢卡一边交谈着,一边向煤田走去。

“西里西亚在腓特烈大帝时期就是煤矿大省,”卢卡率先打开了话匣子,“事实上,虽然没有工业化开采,但是听说在过去十几年里,波兰民间小范围的煤矿开采和售卖一直没停过。”

“这片煤田蕴含的煤矿至少有数十亿吨,并且大部分埋藏的位置都比较浅,甚至还有部分显露在地表的矿石。因此部分矿民可以用一些原始的手段进行简单的开采。但煤矿毕竟大多还是在地下,普通矿民没有炸药,绝大部分煤矿是根本没有开采的,”列夫带着卢卡走到了一座小山坡上,指着不远处一片广阔的盆地,“那里就是煤田了,因为这里是西里西亚附近的达尼亚村,所以我们就把这里命名为达尼亚煤矿了。”

“这里的煤质量如何?阁下,”卢卡扶着列夫,两人一起从小山坡上往下滑,来到这片盆地上,“虽然我的团队也会对这里的煤矿进行检验,但是我想知道当年俄国人对这里的评价。”

“俄国1902年的报告是,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是当年是俄国工业部牵头做的检测,如果您想看具体的报告,我马上让西里西亚省政府找来送给您,”列夫回答道,“对于煤矿的质量,您大可以放心,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俄国人检测太过粗犷,我们至今没有这块煤矿里煤炭储量的具体数据。如果您想在煤矿附近建造选煤厂,首先得确定采煤区里煤矿的储量。这个就要靠你们德国人自己的勘测团队了。”

“放心,阁下,我们已经带了专业的团队来,俄国人已经确定了面积,只需要纸上作业就能算出集体的储量了,”卢卡点头,“我们这次来就是确定煤矿的具体大小,以及选煤厂,还有我们的兄弟企业莱茵金属的冶金厂的具体选址的。对于我们来说,确定矿藏范围并不是个大问题,贵国政府能否帮助我们说服周边的农户迁移,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建厂环境才是真正的问题。”

“和农户沟通的事情,我国政府当然义不容辞,”列夫说,“但是补偿金这块,还希望贵国公司能予以兑现。”

卢卡并没有立刻回应这个问题。关于补偿金的问题,波立政府已经和德国企业沟通很多次了。作为企业,鲁尔集团、莱茵金属和克虏伯工厂自然不愿意多掏腰包,但是波立联邦政府这次的态度却十分强硬——理由也非常简单,在企业选址的地方有十几万的农户,如果都由联邦政府进行赔付,对于一个新生国家的财政来说压力太大了。

针对农户赔付问题的讨论僵持了一周后,德皇威廉二世亲自找来了克虏伯董事古斯塔夫,对他说:

“波立联邦现在是德国人的兄弟,和兄弟斤斤计较,这不好。奥匈帝国欠了我国几亿英镑的外债,我们都可以视若不见,你们也不能在区区十几万英镑上和波立产生冲突。就说是我的决定,按照赔付德国人民土地的价格赔付波立的人民。”

波立联邦和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差距极大,购买力和物价自然也是天差地别。德国工人的工资是波立工人的三倍,补偿金自然也是德国人民的数倍之多。本来不想出全款的德国企业现在反而要赔付数倍的赔偿金,卢卡也是有苦说不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