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能者为师(1 / 2)

杨家私塾本是一户如诗如画的小桥流水人家,院坝前面不远,一条碧绿的小河蜿蜒流淌,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家老祖屋这块清净之地越来越像一个人来人往的场坝。

起初,杨幺爷为了让旧式老木楼采光好些,大门和窗户都是大开着,打旁边路过的小孩们常被琅琅书声吸引,循声过来好奇地探头探脑。他们安静地竖着耳朵听,发现杨幺爷这里有宝藏,比茶馆里的说书先生讲得还引人入胜。

前来围观的邻家小孩把作息时间调得跟私塾子弟同步。私塾子弟清早必须劳动两个时辰,他们也抓紧时间干家务。割完猪草的,找柴回来的,路过笔山书屋都来兜一圈,有几个脑瓜子灵的居然跟班认了很多字。

来得早可以挤在门槛外的石凳子上坐着,来得晚就站在大门口,一章接一章一回接一回听杨幺爷的故事,有时他们忙干活儿错过的情节,还追问私塾子弟前面发生了什么什么,谁谁谁遭遇那事以后到底死没死。

热心肠的杨文好为人师,通常是他主动充当补课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小伙伴补开头补结尾,补各种角色的前世今生,天长日久,口才竟然锻炼出来了。而且只有他才彻底做到了“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故”,把父亲所讲的内容完全消化,训练出“强记”的能力,不知不觉之中后来居上。

过去杨文背书吃力,第一个挨打板子,然而今非昔比,他父亲宽限好几日让大家背诵的孙髯翁天下第一长联,抽查首日问:“谁先来?”

杨文跳到他跟前,一气呵成:“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侭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他父亲露出难得的一丝笑容,含含糊糊轻声说:“飞沙走石一般——能背,能讲吗?元跨革囊,怎么讲?”

杨文不假思索地回答:“《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冬十月丙午,过大渡河,又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说忽必烈用皮筏子渡过金沙江伐滇的历史。”

显然父亲挑不出毛病。杨文已经发现,只要他内心十分满意,一般就简单快速的一个“过”,声音极低,也不看人,静静地等着背诵者离开和下一个上场。

此时,只见一个身影匆匆走来,来者不是背书的学生,而是杨文母亲,她兴冲冲地通报道:“先生,你请的人到了!灯明,灯亮,赶紧着陪先生出去接人!”

师徒三人疾步跨出堂屋,杨文他们跟在后面一探究竟。只见院坝腰门外停了一架朱家马店的马车,一对跟自己父母年纪相仿的一男一女正在跟车夫卸下物品。

“郭老伯,郭伯母,一路辛苦了!”杨幺爷边喊边迎上前去。

直到灯明、灯亮叫爹娘,杨文他们才知道是郭家长辈来了,十多双眼睛滴溜溜地盯着郭老伯卸下的货,除了给他们两个儿子带的口粮,还有送给私塾的瓜果点心,一袋花生糖,一大包“猫屎糖”,一布袋葵花,十几筒安龙晚米饵块粑,一捆棕叶包裹的巴结红糖,几十个巴结加草灰的马脚杆粑粑。

郭老伯夫妇除了来看儿子,主要是奔着讲课来的。受杨幺爷之邀,来给笔山弟子们讲讲金属加工。

郭老伯讲铁器锻造,从拉的风箱开始,讲到锤打逼出杂质,添加材料通过折叠锤打粘合,回炉和淬火改变硬度韧性,最后讲到打磨和各种磨石。他把自家的铜锁和铜钥匙带来,大家饶有趣味地跟着他拆卸,终于看到铜钥匙插入锁槽以后,各个零件组成的机关接二连三地破解,直到弹开扣环。

郭伯母讲她负责的那一块生意,金银器工艺,设计花案,拼接组件,宝石镶嵌与螺钿,镂刻,拉丝,抛光,边讲边把她佩戴的首饰展示给儿子的同学们看,尤其是她还揣了一小卷她亲手拉的银丝来,笔山书屋的小崽们看了银丝上还有螺旋绞纹都惊叹不已。

这个念头是杨幺爷自己教习武术的时候开始萌生的。他自小拜师学艺,身手不凡。昔日做弟子,知其然,能出招制敌就行。如今当起了教学先生,必须知其所以然,得探明过去师父们如何进行拳法训练,如何进行腿脚训练,又如何将二者协调起来统一为实战技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