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国之干城(1 / 2)

郭老伯家又放了一个大炮仗,长子灯明考取中学的喜讯传遍了街坊。

人逢喜事精神爽,郭伯母走在石板街上,脚下生风,站在铁匠街铺面里,腰板挺得老直,跟顾客介绍货品的声音也洪亮。

郭伯母的娘家张家,并非世家大族,却可谓清流士家,祖辈中有人录补六年一次的大挑举子,从北方奔赴西南蛮荒之地补缺任职,张氏子侄有的娶纳当地名流之女,张氏女眷也有从老家远道而来嫁与当地有头面的人家。

郭伯母许配的郭氏,虽说也是外来的生意人,可几代购房买地沉淀下来,也算扎根当地的手头略微宽松的乡绅。

作为张家女儿,郭伯母没有大富大贵,用度也不可大手大脚,可是在这个玲珑可爱的小城里,守着祖业做点小本生意,养两个儿子,读书考学一帆风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夫复何求?

郭伯母店铺里那些花枝招展的老主顾,还在跟她抱怨娃儿读书不攒劲之际,郭伯母盘绕心头的大疙瘩却是如何向大儿子摊牌。

灯明顺利进了中学,年龄也勉强合适。眼看着这小子翅膀一天天硬了,得搞个家室的紧箍咒给他套着,为了她的大胖孙子,得先撮合撮合大胖孙子家爹娘。

然而灯明一天在她耳朵边念叨的是时尚无比的飞机大炮,水墨工笔花鸟虫鱼,远大理想伟大抱负,她这个老娘却要跟这个激进青年谈童养媳。郭伯母自己都觉得说不出口,她指使老爷子豁出去,说:“老头子,你去跟你儿子说。”

郭老伯反推给她:“这些婆婆妈妈的事儿就该你们老婆子去说,男的怎么好插手?”

来来回回拉大锯,夫妻俩辩不出个胜负,最后郭伯母决定亲自出马:“男大当婚,他就是当婚。现在老二在考试,我不跟他说,等老二放假,我套套这个当婚的话。”

灯明知道考上中学,漫漫长路才刚刚开始,他本人异常冷静,常坐在千树园里画画,却更怀念在杨家田坝耕读的日子,下着蛮力劳动,朴实地流着汗,累到极点倒头睡得呼呼呼的,爬起来心无杂念地读书,画田埂上的小野花。

老娘亲最近阴一句阳一句试探灯明的话题,他有些出乎意料,一次两次他还理解,三番五次,他觉得念经一般,有些烦躁了,直接一句给老娘顶回去:“先生告诫‘一心只读圣贤书’,我还要考学光宗耀祖。”

灯明等到灯亮一放假,便跟郭老伯要了生活费,骑着周芬带来郭家的马,下到杨家。

笔山书屋合心人多,一点不寂寞。杨幺爷就像一口流淌不尽的泉眼,源源不断地涌出令人心驰神往知识。学校教员传授的知识很严谨,而杨幺爷讲的东西让他们觉得狂野。

灯明一到笔山书屋,杨幺爷就甩了一道作业给他:“笔山书屋第一个考上中学的人,不能不背点东西。灯明老大哥,带着你弟、杨文、杨化把你即将就读的中学历史给背了。明天抽查,老规矩。”

“老规矩,就是打。”杨文私底下敢开老爹一句玩笑了。

次日,还是抖抖那把吓唬人的戒尺,他从自己的儿子开始点名:“首建笔山书院——杨化!”

杨化背:“乾隆年间,在老城西南的水井坡,后靠笔架山,前临龙潭,首次创建笔山书院。”

“二建笔山书院——杨文!”

杨文背:“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县杜有李在城东门二建书院。1818知县张梦骤购地扩建。”

“三建笔山书院——灯亮!”

灯亮背:“光绪元年1875年,斋长李辉垣捐文庙右侧地基修筑文昌宫,三建书院。”

“四建笔山书院——灯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