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年十有五(1 / 2)

中学三年,灯亮和桑华一路领先,逢考轮流登顶,杨家兄弟难以望其项背,在学业上都被他们仨甩开一截。

杨化是杨家子弟中成绩最好的一个,位列第三。杨文跟炳哥、昌哥、荣哥四人紧赶慢赶,勉强压制住了杨化的同桌实力派窦义。

三年的竞赛弹指一挥间,很快来到1932年,学生生涯的最后一程。

杨文父亲过去包在肚里没讲的课,终于留到了该开讲的时候了。这一年,杨文觉得父亲的话突然多了起来,凡是杨文跟四弟归家小憩或是长休,父亲就抓紧时间都把他俩带在身边。

“你们哥俩回来别乱跑,我带你们出去有事,随时听候召唤,说走就走。”他抓住最爱听故事、心里最能装事的杨文说。

父亲明白只要杨文弄明白,跟他在一起的所有人都会搞明白的。他说了杨文出生之前他们老辈人发生的诸多恩恩怨怨,把他长到十五岁听到的碎片全给串起来。

过去,父亲只有杨家住地的乡里乡亲认识他。自从他的“笔山书屋”嘣咚嘣咚跳出能在小学念书的娃儿,“杨幺爷”这个称呼在马别河流经的马岭峡谷一带渐渐为人所知,直到中学选拔,“笔山书屋”被中学“一锅端’,“杨幺爷”三个字迅速传遍小城中心黄草坝。

以教书育人闻名,父亲首先被当地教育行业人士熟知。然后是在桑老伯和郭老伯医药、工商行业的旧识老友中快速铺开。

不过最终大家都同属一个大圈子,这些出身于名医与儒商世家的子弟,几乎覆盖多个行业,黄草坝“簸箕大的一块天”,转来转去都是老熟人。

与刘王何齐名的赵氏一族,1890光绪十六年赵学坤与刘官礼共建“笔山书院”,受聘为斋长,民国二年1913年据乾隆年间湖南郴州生意人方胜来、郭绍武所留兴义陶土陶瓷史料,聘请江西技师培训制陶,白陶远销滇桂川。赵学坤儿子赵伯俊出任教育总长,创办首座兴义县中并出任校长。

“赵幺公”赵学超的长子赵元奎留日返乡,用父之字“冠群”和祖田几十亩创建“冠群农场”,潜心钻研农林苗种,在清朝道咸年间“冠大红帽、着大红袍”的川人“陈大红袍”陈以藤引入四百株川桔品种基础上,育出兴义桔子名品“大红袍”。

这些当地清流人士敬重杨幺爷,并非他是这家亲戚那家关系,而是在逐渐了解他的过往,得知他在帝制复辟危急关头选择誓死捍卫民权,不由得心生敬佩,更加乐于与之交往。

于是一些教师自发形成的民间小团体,频频向父亲发出邀请,从未有时间风雅一把“阳春白雪”的父亲,偶尔也参加到河滩找奇石、进深山挖幽兰、评比年节书画楹联创作的文人活动。

逐渐地,杨文发现一些片区基层公职人员也开始拜访父亲,探讨较为棘手的管理措施,甚至扩展到十里八乡出现资产资源“扯不清的皮”、地域牵涉较大的纠纷械斗、陈风陋习变革事宜,族长寨老们会派人骑马驱车前来邀请他去“官亭”协助调解。

村寨头人喜欢请父亲,第一个是他处事公允,以理服人,“一碗水端平”令他说话也越来越管用;第二个是他接触的人多,多有几条反映问题的渠道;第三个是他热心,愿意为居民开口申请、反复求助;第四个是他有知识有文化,读读写写,均可免费代劳,为穷苦人节约诸多润笔费。

只要父亲决定参加的活动,他都提议大家带上儿子们,让男娃们增长见识,学习交朋结友。他估算日子快到,就提早从伯父家里牵来乌蒙、春风、得意等着杨文、杨化小哥俩。

杨文、杨化赶上了好几次活动,跟随长辈们走遍附近南盘江、北盘江流域,找到如刀、如卵、如蛙、如画的石玩;在丰都的普子一带,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学会从“黄绿第三”“老绿第二”嫩绿第一”的花萼、无“红斑晕心”唇瓣区分“茎绿、萼绿、唇白”的“素心”春兰。

杨家附近的村村寨寨自然不用说了,父亲常跑是家常便饭。更远的地方,父子三人曾经骑马去万屯的阿红官亭、巴结官亭、者安官亭。

涉世未深的杨文和杨化不但在婚约、过继、打井、分红、钱债的官司中观摩整个陈述、审核、举证、协议的过程,而且要充当口述书记、协议草拟人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