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灌溉67(1 / 2)

就在第一批绿豆种下的前夕,新开地上到底还是闹了些矛盾。

水是耕地的保障,也是百姓的生计之本。干旱时节自不必说,即便是平日里,各家就如何分配水源的使用权时,也常常引发激烈的冲突,这就是争水。哪怕不说争水,有时别家耕地离自家地垧沟过近,乃是只是在自家耕地附近种了几棵树,也要产生不少龃龉。

当初段然在划定开荒区域时,就已经顾及到了这个问题,因此特地避开了与既有耕地的接壤。但他却忘了,那些参与开荒的流民内部,也会因为水源而产生争执,尤其再过不久便要夏播,豆种育苗之时,最是要关注灌溉之事。

操劳于新开地上的周辅陈浩二人,第一时间回到州城向段然汇报了这个问题,琅琊山下数百亩耕地,实在是过于缺水了。

参与过滁河疏浚以及开拓荒地的人们,已不能再称为流民,他们如今是为滁州做过贡献、手中拥有土地的庄稼人了,不能再如当初一般,强行分配。夏播在即,这些人为水源的问题已经发生过不少争吵,只是尚有军屯在侧,调解和镇压都能做得及时,因此还没发展到聚众械斗的地步。

但水源问题一日不解决,大规模的暴力争水就总有一天会爆发。

有过组织民夫疏浚滁河的经验,段然能够想到的的第一种解决方案便是治水修渠,若能修一条新水渠,自滁河引水灌溉农田,难题自将迎刃而解。

“毕竟是为自家耕地修渠,他们总会有热情的。”段然说道。

“来不及了。”陈浩却摇了摇头:“远水岂能救近渴?生生挖一条沟渠,又得花上多少时间?况且,滁州衙门哪里还掏得出钱来修渠?”

“琅琊山上可有水源?”段然接着问。

“有两座无名小湖。”陈浩答道。

“那就先修两条小渠,从山上引水?”

陈浩当即否定说:“还是来不及的。”

段然无奈地摇了摇头,看着一旁的周辅问:“那又为之奈何呢?我知道若弼你是有办法的。”

周辅拱了拱手,说道:“为今之计,无非权宜二字。”

“琅琊山的两座湖,枝桠出了不少溪流,灌溉了山中的林木百草,野兽也多至溪边饮水。我们原本就是准备依靠这些溪水来灌溉的,只是如今看来,利用得并不彻底,不够支持山下农田。”

“依我之见,不如先在溪水较盛的地方,挖几座池塘出来,将水蓄住,再统一引至田中。”

段然忽然皱眉说:“那不是还得修渠?”

“不。”周辅解释道:“田垧之侧本就有沟渠,我们分别在山中溪水处和田渠上游开挖池塘,两处池塘之间,可以效仿盐场,以竹管为介,实现连通。”

听到这个办法,段然不免感叹一声“妙哉”,其后又笑着朝周辅作了一揖:“我就知道,若弼要是没有办法,岂会来此见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