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诗歌研讨会(1 / 2)

晚上的时候,《诗刊》编辑部搞了一个了欢迎宴会。第二天,就在酒店的会议厅举行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来了很大大腕: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现任华夏职工诗词协会会长吴健民;原中华诗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诗刊》顾问蔡世平;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钱志熙;原国资委机械局副局长、现任中电科技投资公司副总吴宝军;中华诗词杂志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华夏文化报社理论部主任高昌;还特别邀请了儒商文化代言人、《诗刊》社子曰诗社顾问代雨东先生等全国二十多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以及老、中、青年诗人参与了本次座谈会。

上午9:30会议正式开始,首先由《诗刊》编辑部主任肖诗轩发言,

介绍了《诗刊·子曰》增刊的情况,以及对今后改版的想法,并提出议题,请大家讨论《诗刊·

子曰》的改版方向以及现代诗词创作的现状和未来。《诗刊·子曰》是《诗刊》为传统诗词增设的专刊,一年有四期,分为不同栏目,刊载海内外名家的传统诗词作品、以及相关理论文章。作为新时代企业家中的儒商典范,代雨东先生也作为众多企业家中的代表,就《诗刊》今后的改版方向以及诗词创作的未来,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紧接着,代雨东先生和与会嘉宾们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诚恳、深入的讨论。

一、诗刊诗词增刊的题名问题

东方华夏诗书画院院长刘迅甫同意肖诗轩的意见,“子曰”这个名字不够响亮,也不能体

现诗刊的地位,建议改名“诗刊诗词增刊”或者“诗刊诗词版”。原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蔡世平也同意这个提议,认为诗词增刊封面的名字要改。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增刊改版后可以不再带“子曰”字样,就叫做《诗刊(诗词增刊)》或者《诗刊(诗词专版)》。

二、诗词的创新问题

关于诗词创新的问题,诗人代雨东先生认为:当代诗词应该积极主动投身新时代发展潮流,奏响新时代交响曲,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同时艺术上积极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风貌的典范之作。

创新才是永恒不变的生产力,在这点上,代雨东先生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为此,《诗刊》编辑部副主编李少君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新诗旧诗都需要创新,不仅在创作上要创新,在宣传方式上也要创新,要用各种媒体、各种途径将作品展示到公众面前。

随后,《诗刊》编辑副主任肖诗轩也就代雨东提出的创新,举例说明了当代诗词创新的闪光点。如“霑雨窗如含泪看”,写玻璃窗上带着雨,看窗外风景就像含泪看一样,这就是古人不可能写过的场景;又如一首词写夜间长途火车上所见的景象,“过一城灯,又一城灯”,也不是古人能看到的。这些都属于并不标榜创新,但是功夫到了,自然能突破古人的限制,写出时代的风貌。

三、为诗词正名,何“旧”之有?

华夏职工诗词协会会长吴健民认为,建国初写旧诗是主流,所以毛主席不提倡年轻人学习写旧诗,号召要写新诗。今时今日毫无疑问新诗的参与人数已经远远超过旧诗,该到了提倡旧诗的时候了。

中华诗词杂志主编高昌认为,新诗旧诗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诗没有新旧,只有好坏。

诗人代雨东先生认为,不管是新诗还是旧诗,它们之间其实是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的。

只有将诗词与时代的潮流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的成为新时代诗词的主旋律。

李少君认为,传统诗词不应该再称为“旧诗”,“旧”总有不好的意思。就叫做“诗词”就可以了,再加上各种流派来加以强调和区分。

中电科投资公司副总吴宝军认为,新诗旧诗可以用“自由诗”“格律诗”之类的名字,从形式上区分。

快结束时,肖诗轩笑道:“大家是不是都很好奇与会中有一个年轻的身影。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其实是我亲自发的邀请函。他的诗想必你们也看过,非常的棒。一开始我也并不知道他这么年轻,不过你们不要小看他,他的文学功底着实了的。昨天报到的时候我就考较过,很是了不得。”接着他又说了昨天考较的事。

“这也说明咱们后继有人嘛,是不是?年轻人咱偿就要多给他机会,要不这样。也请他上如给我们讲讲,年轻人的思维肯定不与我们这些老家伙不一样。”代雨东笑道。

“是啊,应该给年轻人机会嘛。”不少人发出了善意的笑容。

“彭诚,既然大家这么看好你,那你就上来讲讲吧。”肖诗轩笑着对彭诚道。

“既然诸位前辈这么盛情,晚辈只好献丑了,讲的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包涵。听了前辈们的一席话,我是受益非浅啊。我说说我的一些浅见。在华夏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诗歌是人类抒情表意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诗•大序》评价古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

诗歌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生命、爱情、寂寞、苦恼、感动、彻悟,在这些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中,诗在风吹云动、花开叶落的境界里,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诗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感。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从早期诗歌蕴含的古老民间歌谣的情态,到楚辞音韵婉约缠绵,再到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这些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晶,是我国形式美学的高峰。

所以,古诗在华夏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华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好像只成了一部分爱好者的特有,诗歌渐渐的地远离了人们的视野。我认为这和时代的发展有关系,更与缺少宣传有关。我们写诗,忽略了它歌的本质。诗歌诗歌,诗和歌是一体的。歌相比诗却更容易传播开来。广大的老百姓谁不会唱几首歌?而又有几个会吟诗的?如果诗能谱上曲,这样是不是到时候容易传开,诗词跟音乐结合,这样是不是更容易吸引受众。我最近写了一首《云水之恋》并且还给他谱了曲,现在唱给大家听,希望各位前辈多多指教。

水在地上流

云在天上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