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皇上的试探14(1 / 2)

孙羽在家中休息了数日,感到差不多应该回到皇宫了。这几天的生活可谓是过得相当滋润,身边总有一群美丽的女子陪伴,让他心情愉悦,无比舒畅。这样的日子如果能够一直持续下去,那该有多好啊!他心中暗自想道,自己并不想追求升官发财,建功立业,只希望能够一直享受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然而,舒适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让人不知不觉中斗志渐消。孙羽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开始意识到,过于安逸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意志,让人变得懒散无力。那句“温柔乡英雄冢”的俗语,如今在他的心中回荡,让他不禁感到一丝警觉。

他明白,作为一个有志向的男子,不能因为一时的享受而沉溺于温柔乡中,否则最终只会让自己变得颓废不堪。于是,孙羽下定决心,要重新振作精神,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他收拾好行囊,离开了这个安逸的避风港,踏上了新的征程。

回归皇宫后的日子还未过足两天,京城中便传来了广宁失守的惊天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野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兵部尚书张鹤鸣,心中忐忑不安,唯恐此事会牵连到自己,于是急中生智,立刻上奏请求前往辽东亲自视察军情。

皇帝对前线的战局一直忧心忡忡,得知张鹤鸣的请求后,稍作思量,便恩准了这一请求。皇帝深知张鹤鸣在兵部多年,经验丰富,且为人机敏,相信他能为朝廷带回前线最真实的军情。

随着张鹤鸣的离京,兵部尚书一职便空缺了出来。这一变动,无疑在朝中引起了新一轮的猜测与议论。然而,在这乱世之中,张鹤鸣的离去与兵部尚书的空缺,似乎只是这巨大波澜中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逼近......

在这个波谲云诡的朝廷之中,朱由校放眼望去,能真正信赖的文武百官寥寥无几。如今东林党势力如日中天,他们屡次推荐的人选,都未能得到皇上的青睐。那些被东林党人精心挑选的官员,都被朱由校一一婉拒。

兵部尚书一职,关系重大,必须安排一个皇上自己能信得过的人来担任。这个人,既不能是东林党的成员,也不能与魏忠贤的阉党有任何瓜葛。经过深思熟虑,皇上终于做出了决定,他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即刻入朝履职。

孙承宗,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是朱由校目前所能信赖的少数人之一。他的任命,无疑给这个风雨飘摇的朝廷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人们都在期待着,这位新任的兵部尚书能够带领朝廷走出困境,重振大明的雄风。

朱由校深知孙承宗的能力与潜力,担忧他在兵部起步时资源不足,于是颁下圣旨,命孙承宗以阁臣之尊,全权掌管兵部事务。这一步,标志着孙承宗正式踏入了大明王朝的权力漩涡,也预示着他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出更加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朱由校的恩师,孙承宗一直是他心中最可信赖的臣子之一。这次的提拔,既是对孙承宗能力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多年辛勤付出的回报。随着孙承宗在兵部站稳脚跟,朝廷的权力天平再次被打破,一股新的势力正在悄然崛起。

孙承宗站在新的起点,感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他明白,这是自己为大明王朝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大好时机。他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那充满未知与可能的未来。

孙承宗踏入兵部的大门,心中装着沉甸甸的国事。他毫不犹豫地提笔,拟写了一封奏折。笔尖跳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与期望。他请求皇上关注辽东的武将,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扶持;他提议安抚辽阳的难民,给予他们温暖与希望;他要求检查京师的军队,确保国家的防线坚不可摧;他建议增设永平大帅,强化地方的军事力量;他提出修筑蓟镇的管道,保障国家的交通要道畅通无阻;他还想开辟京东地区的屯田,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奏折呈上,皇上审阅后,一一采纳了孙承宗的建议,并下令他立即开始实施。皇上的信任与支持,让孙承宗的心中充满了力量与希望。

然而,前线的边关却是战况紧急,告急的消息频频传来。但内阁的大臣们却只想保持暂时的平静,对前线的战情避而不谈。他们更多地围绕着王化贞和熊延弼的处置问题展开讨论,党派之争在他们之间愈演愈烈。国家的命运在他们手中摇摆,而他们却沉浸于个人的权谋与利益之中。

在这些人的眼中,辽东战场的硝烟并非只是国家间的较量,更是他们权谋布局的绝佳机会。他们深谙权力的游戏,心中所想的,是如何巧妙利用这场纷争,将敌对势力一网打尽。之后,他们便可以趁机安排自己的亲信接管辽东,将这股新生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稳固地位的筹码。

他们渴望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将自己的势力版图不断扩大,将更多的亲信提拔至关键位置。这些亲信,将成为他们巩固势力的得力助手,也是他们在朝廷中稳固地位的重要支柱。

至于那些所谓的朝廷大事,在这群人的心中,早已被他们的私心私利所掩盖。他们视之为无足轻重的琐碎事务,远不及他们心中的权谋大计来得重要。在他们眼中,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才能确保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稳如泰山。

眼见纷争如烈火燎原,孙承宗深知必须迅速采取行动以平息这场舆论的风暴。他果断地挥起手中的权杖,对辽东经略熊延弼、给事中明时举、御史李达、辽东巡抚方震儒、登莱监军梁之垣、蓟州兵备邵可立等人进行了严厉的弹劾。这一举动犹如掷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立刻让喧闹的议论之声销声匿迹,仿佛整个世界都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然而,这份宁静只是表象。在背后,孙承宗却发现自己树敌众多,尤其是那些被他处分的人,他们如同被激怒的猛兽,对孙承宗充满了怨恨。这股怨恨如同暗流涌动,随时都可能掀起惊涛骇浪,将孙承宗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孙承宗深知自己的举动虽然暂时平息了纷争,但也为自己埋下了深深的隐患。然而,他更明白,为了大局的稳定,为了国家的未来,他必须承受这一切。他站在风口浪尖,眼神坚定,心中充满了决心和信念。他知道,这场斗争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迎接接下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熊延弼的官途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一朝被贬,朝廷内外议论纷纷。在这关键时刻,兵部尚书张鹤鸣挺身而出,力荐王在晋接任辽东经略。他称赞王在晋如铁石心肠,忠贞不渝,才智出众,远见卓识,洞察秋毫,处理事务如利刃破丝,游刃有余。然而,他的正直无私,让他在醉生梦死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清醒,这种独特的气质让人们对他敬佩不已。

尽管孙承宗一开始对此任命持有异议,但在众人的强烈推荐下,他最终选择了妥协。皇上顺水推舟,任命王在晋为新一任辽东经略。

王在晋上任后,雄心勃勃地计划袭取广宁。然而,总督王象乾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即使攻下广宁,也未必能守住,不如集中兵力,稳固防线。两人的观点在朝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场关于战略与战术的较量悄然展开。

王在晋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起了一座坚固的城堡,派驻了四万精兵守护。然而,袁崇焕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这样的布防并非万全之策。尽管他多次与王在晋争辩,却未能改变对方的决定。于是,他决定将此事上报给首辅大臣叶向高,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

叶向高是一位深思熟虑的首辅,他并没有立刻采纳袁崇焕的建议,而是认为仅凭一份奏疏就判断前线的形势是过于草率的。他提出,需要派人实地核查后才能做出决定。

这时,孙承宗挺身而出,他向皇上请求亲自前往辽东进行视察,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皇上对他的请求欣然应允,并加封他为太子太保,以示嘉奖。同时,皇上还赏赐了孙承宗蟒袍、玉带以及丰厚的金银布匹,以表达对他的信任和期待。

次日清晨,孙羽已在乾清宫外静候。他的内心充满了疑惑与不安,不知道今日皇上召他回宫所为何事。半个时辰过去,皇上终于传唤他入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