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争论25(2 / 2)

“多谢大人的信任与支持。“

“好的,让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另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务,这也是我亲自前来此地的原因。皇上对辽东的局势极为关注,你们二人所提的建议各有千秋,一时间我也难以抉择,因此特地请旨来此,希望能实地考察后再做定论。今日,我希望我们能共同商议出一个结论,以便我回到京城向皇上复命,由他来做最终的裁决。“

王在晋首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建议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修建一座新的城关。他认为山海关关城本身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提议修建重城以增强防御。他坚信,一旦重城建成,将能大大增强辽东的防御能力,有效抵御外敌的入侵。

王在晋悠然开口,声音中透露出深沉的智慧:“高岭之地,有如乘墉之利,其地势如锅底般险峻,深不可测。昔日武侯曾言,地势是兵家之重要助力,若是不明地势而欲求胜,实乃痴人说梦。如今,敌有地利,而我方却无固守之地。山海之间,那一道关口,不过是通商贡夷的小径,有严密的远戍防守,更有两河作为天然屏障,何需担忧夷虏之患?然而,如今却将其视为边关冲要,简直是视天堑为无物,视金汤为易破。此等看法,实在令人担忧。”

“臣与同事诸臣谋之,有欲筑敌楼,先居高山、高岭者。夫敌楼孤峙,能击远不能击近,倘为贼所乘,则益助其凭高博击,而我失其所控御矣。有为再筑边城从芝麻湾起,或从八里铺起者,约长三十里,北绕山,南至海,一片石统归总括,角山及欢喜岭悉入包罗。如此关门可恃为悍蔽。”

王在晋的言论,乍听之下似乎颇具深意,然而仔细琢磨,却发现其中充满了漏洞。孙承宗同样心存疑虑,他问道:“明初兄,你提议在山海关外八里铺再建一城,这个想法确实大胆。但我有一点不解,新城建成后,守城的士兵从何而来?”

王在晋毫不犹豫地回答:“自然是要调派新的兵马去驻守。”

孙承宗眉头微皱,继续追问:“那么,你是打算从山海关现有的将士中调兵遣将吗?”

王在晋摇了摇头,否认道:“并非如此。我认为应当另行组建一支军队,专门负责新城的防守。”

在山海关,雄壮的城墙下聚集着四万铁骑,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守护者。而在八里铺,又有四万兵力静静驻守,两股力量相加,便汇聚成了震撼的八万大军。然而,这样的兵力部署让人不禁疑惑,三分之二的兵力都集中在八里铺,那么一片石西北的防线是否过于薄弱,是否足够抵御潜在的威胁?

“一片石,那是我们的门户,怎能不派兵驻守?”有人提出了担忧。

确实,八里铺的新城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一旦新城建立,山海关便退居二线,成为了昔日的旧城。人们寄望于新城能够坚如磐石,抵挡住一切来犯之敌。然而,若新城真的失守,那四万守军是否会倒戈相向?届时,是放任敌人长驱直入,还是紧闭城门,向敌人投降?

“山海关本身存在重大的隐患,只能远攻不能近击,倘若失守被敌人拿下直接就失去了夺回辽东的可能性。”“如果是这样的话,敌人兵临城下,士兵又像先前那样逃跑,哪里还有得上重关。”

“我也考虑过到时候我准备在山上建三座营寨,防止士兵溃逃。”“如今仗还没有打,就先在山上修筑营寨等待他们,这样的士兵有何战斗力可言,到时候逃跑的士兵可以进来敌人也可以尾随他们进来。三座营寨根本抵抗不住后金的大军,此方案行不通。”

“精心策划的防线,正是以山海关为基石。如今,后金铁骑已在关外蠢蠢欲动,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唯有死守山海关,方能抵御努尔哈赤的侵略,护佑关内百姓安宁。

然而,你这辽东经略却提出异议,欲撤去关外所有防线,专心致志地修筑山海关。此举非但劳民伤财,更可能使山海关变成后金的兵源粮仓。这般自守之计,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眼见两人争论愈演愈烈,气氛愈发紧张,王象乾急忙插话道:“稚绳兄,息怒,息怒。明初兄出发点也是为了加强山海关的防御。我看咱们几个这样争论下去也不会有结果。不如,咱们把山海关的将领们都召集过来,大家一同商议,集思广益,看看能否找出更完善的方案。这样不是更好吗?”

“哈哈,子廓兄此言甚是有理。那就麻烦子廓兄派人去召集众将,共同商讨此事。毕竟人多力量大,咱们一起想办法,定能找出更好的策略。否则,咱们这样无休止的争论下去,也确实不是办法。”

王在晋对此倒是颇为豁达,他的方案既已抛出,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已心满意足。王象乾虽然持有异议,但苦于无法提出更为周全的法子,只得作罢。如今,孙承宗踏入这片纷扰之中,同样对现有的方案抱持不满。但在王在晋看来,这已不再是他的战场。只要孙承宗愿意挺身而出,承担起这份重任,他自然乐见其成,无需再为此事费心。毕竟,孙承宗是皇上亲点的人选,一切后果自有皇上定夺,与他已无干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