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胜者为王68(2 / 2)

召济南王慕容白曜、淮阳公尉迟元、西河公拓跋石回京,西郊观礼;坐镇京城,以备不测。

予成也不知道自己的运气是好还是坏,遇到了好时候还是坏时候。那一年,天气开始旱冷,草原上的日子不好过,其父处罗可汗忧惧而卒,予成被一批大部拥立为可汗候选人,与其弟争夺汗位。事实上,予成的弟弟没有什么势力,战力也不足,却必须站出来,作为对手。

按照规矩,两兄弟各带本部精锐,以决雌雄。予成很强大,一个冲锋,便击溃弟弟的卫队;弟弟高喊投降,甚至扔掉了武器。予成心里颤抖,却还是下了狠心,一刀杀死弟弟。这是规矩,如果不杀,草原上将永无宁日。然而,杀了,就天下太平了吗?

作为胜利者,草原的王者,予成被称为受罗部真可汗。予成并没有胜利者该有的慷慨激昂,而是充满悲愤。

初为可汗,就要耀武,就要带各部去抢劫;而大魏,就是最好的目标。然而,并没有多少部族愿意追随予成;予成匆匆忙忙,带着几万弱兵,冲过大漠戈壁,没遇上魏主力,便被游骑击败。

予成带着残兵,灰溜溜逃回大草原,遭到各部冷遇,形势十分危机。予成知道,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新推选出的对手剁成肉酱。

上天有眼,魏帝拓跋濬殂,十二岁的太子登基。大魏为了集中精力与南边的宋开战,派使者谈和,开互市、允朝贡,给了予成喘息的机会。草原人很简单,一生的目的就是不饿死,还能生孩子;如果要问,还有什么祈求,那就是吃饱,生更多孩子。

换来的绢帛、粮食及其它财货,维系了八成的草原部落。剩下的两成部落活不下去,只能到大魏劫掠;因为战力不足,几年下来,便消耗殆尽。有了额外的帮补,草原人忘记了予成的懦弱,认为是个好大汗,只因为,饿死的人少了。尽管天气不好,尽管年年有人饿死,可草原的人口,却奇迹般地增长。

去年旱冷,四、五月下大雪,冻死牛羊无数。尽管有魏帮补,到了冬季,还是饿死了至少一成人口。不过,饿死的都是穷弱部落,草原、大漠,还算太平。

今年,魏宋止战,而魏也遇上了大饥荒,停了互市、朝贡;天气依旧旱冷,比去年稍好,却也好不到哪里去。眼看着很多穷部落,无力过冬;如果不想办法,一定会饿死更多人。

予成想得很清楚,魏朝小皇帝长大了,推迟了几年的决战,终将来临。今年,就是决战的好时候;胜者,可以号令大漠草原。

予成知道,魏军极为强大,战而胜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不出战?肯定会被各大部杀死,重选新王。出战?可能会死;而生还,借以整合各部势力的机会更大!

在冬天即将来临之际,予成召集各部,到大魏找饭吃。富裕的部落,兴趣不大,派来的人少而弱;贫穷的部落派出很多人,有些甚至倾巢而出。要知道,饿死人的部落,首先死的是老弱;活下来的,都能打仗,无论男女、老少。

草原上的军粮就是羊,正因为如此,才用羊屎蛋来估摸大军数量。还有其它好方法吗?没有!进入大漠之前,数过各部羊屎蛋,予成大概知道,喊来了十万人;但对外号称,二十万大军。

如此规模的草原军队,乌泱泱一大片,没有秘密可言。予成知道,大魏小皇帝一定知道,也一定有所准备;就是不知道,那个小皇帝敢不敢亲自出战。

将要走出大漠的时候,游骑得到消息,大魏小皇帝亲帅三万精锐出战。予成知道,这一仗非打不可,没有回头路。如果战而胜之,草原上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不会饿死那么多人,也不会有那么多反叛。

皇帝三一六七年庚戌(公元470年),魏皇兴四年,宋泰始六年,柔然永康七年。

九月丙寅,魏帝弘带中军、宿卫精锐,从平城出发,舆架北伐。让人意外的是,西郊誓众、杩祭之际,独孤尼竟然宿醉未醒,骑在马上,摇摇晃晃;所带军阵也似酒醉,歪歪扭扭,乱七八糟,不成体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