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二) 高适:更关注边塞的“孟浩然”51(2 / 2)

三十一岁时,高适投奔信安王幕府未果,只能南下返回家中,路上遇到了大水灾,写诗记录下来。

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

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

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

……

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

经历过农桑之苦的高适,在底层谋生过的高适,才能去切实地关心“农夫”“野老”,他此时心中有对策,却苦于无人识得。

三十四岁,高适受到宋州刺史的荐举,再次来到长安求职,依然无果,滞留长安,第二年结识了颜真卿和张旭。

由此再度证明《旧唐书》记载的错漏,如果不是高适文采有过人之处,如何能结识已经考过进士科的颜真卿和书法大家张旭呢?

之后再次离开长安,返回家中。

高适在三十七岁时,作千古名篇《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从二十岁心怀出仕之心到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多年,高适仍在这条路上,但是他目标其实比较明确,眼光多次投向边塞。

天宝三载,四十三岁的高适在梁园遇到了李白、杜甫,赋诗饮酒,不久后各自分别去往不同方向。

到这时来看,高适不就是另一个孟浩然吗?明明有大才,但科举不兴,不得不各处寻求工作,不过高适活得更久,而且一直关注边塞相关动向,也造成了两人晚年截然不同的经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