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杜牧:再也不信“孤贫”这个词了!72(1 / 1)

前面文章中,高适、颜真卿等等许多人都提到过自己“少时孤贫”,按照字面意思,就是说小时候很苦,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但看完杜牧的文章后,不得不对“孤贫”两个字的实际含义产生疑问。

杜牧家世非常好,先祖和杜甫一样是文武双全的西晋名臣——杜预。不过杜牧和杜甫是不同分支的后人,过了十几代后,已经谈不上什么血缘关系了。

杜牧出生时,他的祖父杜佑拜相,掌枢纽之位十年。杜佑不仅治理能力突出,还是著名的史学家,花费三十多年,编撰了《通典》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具有非常高的史学价值。

杜家的宅邸在长安安仁里,杜牧诗中写“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就住在长安中心地带,天子脚下,何等显贵。一般这样的家庭,除了城中有宅子,在郊区风景秀美的地方还有别墅,杜家的别墅就在樊川边上,因此杜牧给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樊川集》。陆机家也有这样的别墅,在华亭,他临死前叹息“华亭鹤唳不复闻”,就是怀念自家的别墅。

杜牧十岁的时候,祖父杜佑去世,时年78岁,在古代算长寿了。杜佑三个儿子,杜牧是老三的儿子,杜牧还有一个亲弟弟叫杜顗。

杜牧回忆这段时光的时候,是用“孤贫”来形容的。

“某幼孤贫,安仁旧第置于开元末,某有屋三十间而已。去元和末,酬偿息钱,为他人有,因此移去。八年中凡十徙其居,奴婢寒饿,衰老者死,少壮者当面逃去,不能呵制。……长兄以一驴游丐于亲旧,某与弟顗食野蒿藿,寒无夜烛,默念所记者凡三周岁,遭遇知已,各及第得官。”

第二句就让人大为震惊,旧宅“仅仅”有30间!这能叫“贫”吗?果然没有对比没有伤害,杜牧哪怕后面详细介绍了自己“苦”在哪,其实也不过是和人生前十年对比而已。

杜牧父亲官职不高,没留下过什么资料,大概在杜牧十几岁时去世,留下杜牧和小杜牧5岁的弟弟,两人还没能力治家,不得已卖掉了房子还债,家中的奴仆年纪大的老死,年轻的直接逃走。杜牧和弟弟吃野菜,苦苦读书三年之久。

杜牧虽家道中落,但他二伯父家则是娶了公主,荣宠非常,想来稍微帮衬一下杜牧兄弟,他们日子也不会真的太难过。

因此,当诗人提到自己“孤贫”的时候,可能只是谦让之词,表示自己态度谦卑,还是那句话,在那时候,能读起书的人离着真正的“贫”还很远。

23岁的杜牧写出了《阿房宫赋》,26岁考中进士,后十多年沉浮宦海,官职一直不高。后外任黄州刺史,在黄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七言绝句《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肯定读过自己爷爷写的《通典》一书,而《通典》中正好写明了当年赤壁之战的地点。

“蒲圻汉沙羡县地,后置沙州。后汉建安中,吴王孙权破曹公军于赤壁,即今县界。并具巴陵郡篇目。”

蒲圻也就是现在的赤壁市,离着杜牧所在的黄州(现在的黄冈)有两百多公里,黄州赤壁并非是破曹军的“赤壁”,杜牧可能是偶然发现了“折戟”,回想起这里可能发生过的战争,联想到了赤壁之战,可惜他并未做更多说明,毕竟写诗并不全是实指,走在河边,发现了锈迹斑斑的战场遗物,这让诗人大加感叹而已。

更有意思的是,这句诗启发了后世小说家编排曹操锁二乔的典故,编排出这个典故之后,说杜牧说过,所以是真有这件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