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罗隐:反思三百年76(1 / 2)

罗隐虽然在唐王朝考科举,考了将近30年没考上,但他比较长寿,去世的时候,大唐已经没了,因此传记在《旧五代史》中。

“五代史”也分新旧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各有所长,《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编纂的,文笔上更胜一筹,《旧五代史》的史料更加丰富,两个版本可以互相印证。

关于罗隐的记载也非常简单,简略的生平经历,祖父辈也没有任何记录,因此他的祖父辈顶多做过小官吏,罗隐本人是个聪敏的神童,和前面所有的天才一样,几岁就可以读书写文。27岁取得贡生资格后,就开始了长达30年的“考编”生涯,考了十次,次次落第,终于在55岁的时候,再次落第的罗隐心灰意冷,彻底放弃了科举,到了镇海节度使钱鏐幕中。

钱鏐和黄巢一样,都是贩卖私盐出身,而钱鏐发家,就是靠镇压黄巢起义有力的缘故。先是被唐廷封为杭州刺史,朱温篡唐称帝后,封钱鏐为“吴越王”,钱鏐明面上虽没有称帝,实际上就是割据江浙地区的政权,不过在北宋建立后,钱鏐的后人直接投宋削国,也算是知晓“大义”。

罗隐的作品较为集中在他科举30年期间写成,后期投钱鏐幕中,生活安稳,相比前半生也受人尊重,反而没什么作品了,有作品也多是奉承钱鏐而作,水平和价值都不算高。

经过多次起义的冲击,唐王朝已经“近黄昏”,帝国的落日,总是让人有无限感慨,因此处于这个时代的罗隐写成了非常多的“咏史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来抒发情绪和意见。

对这些“咏史诗”稍作整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对历史地点的吟咏(地点和人物往往密不可分,以主要吟咏对象为参照)

……何必更寻无主骨,也知曾有弄权人。

用北邙山的典故,写兴衰时运,北邙山在《红楼梦》的第一章也有提及,有一僧一道来甄士隐家中,说要抱着甄士隐女儿英莲走,甄士隐不肯,那道人说:

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北邙山在今HEN省LY市北,东汉及北魏时期的王侯公卿都葬于此地。

……乾坤有意终难会,黎庶无情岂自由。

吟咏汴河的诗人很多,虽然汴河是隋时开凿的,但水利类型的工程应该从大禹时代就开始了。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相传诸葛亮北伐时曾经驻军在此地。

这首诗可谓是罗隐“咏史诗”中的明珠,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表述,具有非常理性的哲学思考。

……太平寺主惟轻薄,却把三公与贼臣。

“石头城”在现在的南京,这里曾经是南朝时期很多政权的都城,这首诗讲的就是梁武帝萧衍,他收东魏降将侯景,结果侯景发动叛乱,攻破了都城,萧衍被活活饿死。

让高泰伯开基日,贤见延陵复命时。

未会子孙因底事,解崇台榭为西施。

“泰伯”是吴国开国之君,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见父亲想要传位给小儿子,就主动让位,躲避到了江南,建立了吴国。这首诗就是说后代子孙忘记了祖上的初心,不思进取。

二、对历史人物的吟咏

……释氏宝楼侵碧汉,道家宫殿拂青云。

“文宣王”是唐时追谥孔子的尊号,这首诗借用孔夫子的名义而写,痛恨权贵佞佛尊道,却不懂得重用真正的人才。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这首诗讲的是时事,唐僖宗在黄巢起义军攻下长安前,仓惶逃离,也是逃到了四川,和当年的唐玄宗一样,当年还能借口怨杨贵妃,现在又逃了,也没得谁可再怨了。

罗隐讽刺这么直接,也是他多次科举,却次次落第的原因之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