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下 鲍照:南朝的“人民文学家”(1 / 2)

相比前篇的各位文学家——曹操、谢灵运等人,鲍照是个不折不扣的寒士出身,从小种过地,晒过谷,耕过田。出仕之后又跟过皇帝身边,鲍照的一双眼睛,从社会底层扫描到社会顶层,这种人生际遇,注定了鲍照的文风与前代不同。

一个从小种田与一个从小豪奢生活的人,看到的世界绝对是不同的。基本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满眼尽是沉郁的现实,他的作品带着生活深深的刻痕。

没有在凌冽的寒风中,出差千里,只能宿在荷叶下的经历,不可能写出“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这样的诗。

因此鲍照的作品不像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反而像千年前的《诗经》。

之前对比文学家第一篇作品和最后一篇作品,会有比较明显的情绪差别。

而鲍照的作品,这种情绪差别不算明显,因为从一开始就是迷途一样的人生,而终局也不能算走出了迷途。

但诗歌成为了鲍照表达情绪的出口,这种不用典,基本就是直白表达情感的方法深深影响了李太白,成就了盛唐的传奇。

可能就是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让鲍照在生前文名不算显隆,但是这种情感表达更加贴近生活,所以说鲍照算得上一个现实主义的人民文学家。

鲍照作品表达的情绪前期和后期差异并不算大,还按照第一篇作品和最后一篇作品的比较方法就索然无味,但有趣的是,鲍照的作品与《诗经》中的作品有呼应的感觉,跨越千年,情感互联互通。

鲍照这首诗名字叫做《行京口至竹里》

这首诗作于元嘉十七年(440)初冬,诗人取道京口至广陵赴任。在前往京口的途中,路经竹里山,有感而发,这篇作品也是作家早期作品,大概写于二十六岁或三十岁左右。

摘抄几句如下——

高柯危且竦,锋石横复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