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下 初唐四杰:没有大V背书的无奈(1 / 2)

评价“初唐四杰”文风轻薄的源流到底如何呢?

对于初唐四杰的评价,史料基本只记载了裴行俭的说法。

裴行俭其人是谁呢?他算是将门之后,更是名门之后,曾祖父就在北周做骠骑大将军,父亲也是隋朝重臣,在王世充篡位之后,联合宇文儒童等谋刺王世充,事泄被杀,还因此谥号为“忠”。裴行俭幼时就得以“门荫”做“弘文生”。

裴行俭此人也非常有作战天赋,精于谋略,曾经平定过吐蕃、突厥等的叛乱。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吏部侍郎”的职责,负责官员人才的选拔。

对于“初唐四杰”的评价,最早就出现在裴行俭去世后,纪念他的碑文上。

这篇碑文是《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神道”就是墓道的意思。能有资格立碑文的一定是宗室或功勋重臣,碑文内容也都是邀请当时的名家帮忙撰写,比如说前文提到过的庾信。庾信被囚困于北魏(北周)之后,经常有北魏的重臣请庾信写碑文。碑文基本就是简述生前建树,什么时候做什么官,打了什么胜仗,被封了什么公爵。

碑文中有一段这么写道——

公志坚虑精,神勇识澈,艺必讨本,学皆睹奥。又善测候云物,推步气象,鬼无遯谋,灵不藏用。

加以汲引沉沦,推奖气类,虚怀而襟带不设,宏亮而城府洞开,故虎旅云从,词林向应,若毛羽之宗麟凤,众川之长江河也……

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评曰:“炯虽有才名,不过令长,其馀华而不实,鲜克令终。”见苏味道、王剧,叹曰:“十数年外,当居衡石。”

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一种叫做“总分”的写作方法,就是观点放在第一句,后面的举例子来论证第一句的观点。

这段话就是这个结构,裴行俭点评“王杨卢骆”四人这件事情是作为一个论据出现的。

那么,论点是什么呢?

——是为了证明裴行俭是一个善于辨别人才,知人善任,虚怀若谷之人。

而“王杨卢骆”在这个论据中可以说是作为“反面案例”出现的,“正面案例”是谁呢?

是苏味道、王勮(也写作王剧,两个字都念ju,是文本抄录差异)。

这段话是说,裴行俭选拔官员的时候,见过四人,评价就是杨炯有才名,但只能做个令长小官,其余人都华而不实,很难善终啊。而见到了苏味道、王勮则大为赞叹,认为此两人必当大位。

当世最大的人才推荐大V这么评价了,可想而知其他人对“王杨卢骆”四人的评价如何了,跟风者肯定多,哪怕心里觉得四人才华横溢,但也不敢多表露吧。

有趣的是,这则资料被很多史家收录,包括《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到了《资治通鉴》的时代,此时已经到了宋朝,可以鸟瞰前朝得失,就多加了一些话——

返回